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建筑史林徽因 > 第四节 清代实物(第1页)

第四节 清代实物(第1页)

第四节 清代实物

清代建筑现存者多,虽经二百余年之长,其间,结构方面变化极微,盖因数千年来,变化已达极点,又因《工程做法则例》之刊行,遂呈滞定状态。故此期间实物,其堪注意之点乃在其类别及全局之布置。兹就实物大致分论之。

一、宫殿

(一)北平故宫(61)(62) 现存清代建筑物,最伟大者莫如北平故宫,清宫规模虽肇自明代,然现存各殿宇,则多数为清代所建,对照今世界各国之帝皇宫殿,规模之大、面积之广,无与伦比。

故宫四周绕以高厚城垣,曰“紫禁城”。城东西约七百六十米,南北约九百六十米,其南面更伸出长约六百米,宽约一百三十米之前庭。前庭之最南端为天安门,即宫之正门也。天安门之内,约二百米为端门,横梗前庭中,又北约四百米,乃至午门,即紫禁城之南门也。

紫禁城之全部布局乃以中轴线上之外朝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朝会大典所御也(7)。三殿之后为内庭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更后则为御花园。中轴线上主要宫殿之两侧,则为多数次要宫殿。此全部宫殿之平面布置,自三殿以至于后宫之任何一部分,莫不以一正两厢合为一院之配合为原则,每组可由一进或多进庭院合成。而紫禁城之内,乃由多数庭院合成者也。此庭院之最大者为三殿。自午门以内,其第一进北面之正中为太和门,其东、西两厢则左协和门、右熙和门,形成三殿之前庭。太和门之内北为太和殿,立于三层白玉石陛之上,东厢为体仁阁,西厢为弘义阁,各殿阁间缀以廊屋,合为广大之庭院。与太和殿对称而成又一进之庭院者,则保和殿也。保和殿与太和殿同立于一崇高广大之“工”字形石陛上,各在一端,而在石陛之中则建平面正方形而较矮小之中和殿,故其四合庭院之形制,不甚显著,其所予人之印象,竟使人不自觉其在四合庭院之中者。然在其基本布置上,仍不出此范围也。保和殿之后则为乾清门,与东侧之景运门,西侧之隆宗门,又合而为一庭院。但就三殿之全局言,则自午门以北,乾清门以南实际上又为一大庭院,而其内更划分为四进者也。此三殿之局,盖承古代前朝后寝之制,殆无可疑。但二者之间加建中和殿者,盖金、元以来柱廊之制之变相欤。

乾清门以北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即内庭三宫是也。乾清宫之东、西厢为端凝殿与懋勤殿,坤宁宫之东、西厢为景和门与隆福门。坤宁宫之北为坤宁门,以基化门、端则门为其两厢。其全部布局与外朝三殿大致相同,但具体而微。

7 北京清故宫三大殿平面图

除三殿、三宫外,紫禁城内,尚有自成庭院之宫殿约三十区,无不遵此“一正两厢”之制为布置之基本原则。内庭三宫之两侧,东西各为六宫;在明代称为“十二宫”,清朝之世略有增改,以致不复遥相对称者,可谓为后宫之各“住宅”。各院多为前后两进,罗列如拱盘,但各院与各院之间,各院与三宫之间,在设计上竟无任何准确固定之关系。外朝东侧之文华殿与西侧之武英殿两区,为皇帝讲经、藏书之所。紫禁城之东北部,东六宫之东,为宁寿宫及其后之花园,为高宗禅位后所居,其后慈禧亦居矣。此区规模之大,几与乾清宫相埒。西六宫西之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均为历代母后所居。

就全局之平面布置论,清宫及北平城之布置最可注意者,为正中之南北中轴线。自永定门、正阳门,穿皇城、紫禁城,而北至鼓楼,在长逾七公里半之中轴线上,为一贯连续之大平面布局。自大清门(明之“大明门”,今之“中华门”)以北以至地安门,其布局尤为谨严,为天下无双之壮观。唯当时设计人对于东西贯穿之次要横轴线不甚注意,是可惜耳。

清宫建筑之所予人印象最深处,在其一贯之雄伟气魄,在其毫不畏惧之单调。其建筑一律以黄瓦、红墙碧绘为标准样式(仅有极少数用绿瓦者),其更重要庄严者,则衬以白玉阶陛。在紫禁城中万数千间,凡目之所及,莫不如是,整齐严肃,气象雄伟,为世上任何一组建筑所不及。

(二)三殿 外朝三殿为紫禁城之中心建筑,亦即北平城全局之中心建筑也。三殿及其周围门庑之平面布置已于上文略述,今仅各个分别略述之。

1。太和殿 平面广十一间,深五间,重檐四阿顶,就面积言,为国内最大之木构物(8)。殿于明初为奉天殿,九楹,后改称皇极殿。明末毁于李闯王之乱。顺治三年(1646年)重建,康熙八年又改建为十一楹,十八年(1679年)灾,今殿则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所重建也。殿之平面,其柱之分配为东西十二柱,南北共六行,共七十二柱,排列规整无抽减者,视之宋辽诸遗例,按室内活动面积之需要而抽减改变其内柱之位置者,气魄有余而巧思则逊矣。殿阶基为白石须弥座,立于三层崇厚白石阶上,前面踏道三出,全部镌各式花纹,雕工精绝,殿斗拱下檐为单杪重昂,上檐为单杪三昂。斗拱在建筑物全体上,比例至为纤小;其高尚不及柱高之六分之一;当心间、补间铺作增至八朵之多。在梁枋应用上,梁栿断面几近乎正方形,阑额既厚且大,其下更辅以由额,其上仅承托补间铺作一列,在用材上颇不经济,殿内外木材均施彩画,金碧辉煌,庄严美丽(9)。世界各系建筑中,唯我国建筑始有也。

8 故宫太和殿

9 太和殿藻井

2。中和殿 在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立于“工”字形(63)三层白玉陛中部之上。其平面作正方形,方五间单檐攒尖顶,实方形之大亭也。殿阶基亦为白石须弥座,前后踏道各三出,左、右各一出,亦均雕镂,隐出各式花纹。殿斗拱出单杪双昂,当心间用补间铺作六朵。殿四面无壁,各面均安格子门及槛窗。殿中设宝座,每遇朝会之典,皇帝先在此升座,受内阁、内大臣、礼部等人员行礼毕,乃出御太和殿焉。殿建于顺治三年,以后无重建之记录,想即清初原构也。

3。保和殿 为三殿之最后一殿,九楹、重檐九脊顶,为明万历重建建极殿原构。已详前节,兹不赘述。

清宫殿屋不下千数,不能一一叙述,兹谨按其型类各举数例。

4。大清门 明之大明门,即今之中华门也。为砖砌券洞门,所谓“三座门”者是也。其下部为雄厚壁体,穿以筒形券三,壁体全部涂丹,下段以白石砌须弥座,壁体以上则为琉璃斗拱,上覆九脊顶。此类三座门,见于清宫外围者颇多。今中华门或即明代原构也。

5。天安门 于高大之砖台上建木殿九间,其砖台则贯以筒形券五道。砖台全部涂丹,下为白石须弥座。其上木构则重檐九脊顶大殿一座。端门、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皆属此式而略小,其券道则外面作方门,且仅三道而已。

6。午门 亦立于高台之上,台平面作“凵”形。中部辟方门三道。台上木构门楼,乃由中部九间,四角方亭各五间,及东西庑各十三间,并正楼两侧庑各三间合成。全部气象庄严雄伟,令人肃然。当年高宗平定准噶尔御此楼受献俘礼,诚堂皇上国之风,使藩属望而生畏也。

7。太和门 由结构方面着眼,实与九间、重檐、九脊顶大殿无异。所异者仅在前后不作墙壁、格子门,而在内柱间安板门耳。故宫内无数间屋,大小虽或有不同,而其基本形制则与此相同也。

8。体仁阁、弘义阁 九间两层之木构,其下层周以腰檐,上层为单檐四阿顶。平坐之上周立擎檐柱。两阁在太和殿前,东西相向对峙。此外延春阁、养性斋,南海之翔鸾阁、藻韵楼,北海庆霄楼,皆此型也。

9。钦安殿 在神武门内御花园。顶上平,用四脊、四角吻,如重檐不用上檐,而只用下檐者,谓之“盝顶”。

10。文渊阁(64)(0及1) 在外朝之东、文华殿之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仿宁波范氏天一阁建,以藏《四库全书》者也。阁两层,但上下两层之间另加暗层,遂成三层;其平面于五间之西端另加一间以安扶梯,遂成六间,以应易大衍郑注“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义。外观分上下二层,立于阶基之上。下层前后建走廊腰檐;上层栏窗一列,在下层博脊之上;在原则上与天一阁相同,然其全体比例及大木结构皆为《工程做法则例》宫式做法。屋顶不用硬山而用九脊顶,尤与原范相差最甚也。

0 故宫文渊阁平剖面图

1 故宫文渊阁

11。雨华阁 为宫内供奉佛像诸殿阁之一。阁三层,平面正方形,但因南端另出抱厦,遂成长方形,南北长而东西狭。第一层深广各三间,并前抱厦深一间,东西另设游廊;第二层深广各三间;第三层则仅一间而已。阁各层檐不用斗拱,柱头饰以蟠龙。最上层顶覆金瓦。其形制与北平黄寺、热河行宫诸多相似之点,为前代所无,盖清代受西藏影响后之特殊作风也。

北平清宫其他殿堂无数。限于篇幅,兹不详论。

(三)沈阳故宫 在辽宁沈阳城内,建于清初,规模狭隘。其外朝布置无三殿之制,仅于广庭北端正中建八角形殿曰“大政殿”,其两侧沿广庭之东西各立亭十。内庭宫室则视北平民间豪富府第且有逊色也。

二、苑囿离宫及庭园

(一)西苑 西苑在北平皇城内紫禁城之西,就太液池环筑,分为南海、中海、北海三部。自金、元、明以来,“三海”即为内苑。清代因之屡世增修,现存建筑均清代所建。池之四周散布多数小山,北海之中一岛曰“琼华”,南海一岛曰“瀛台”,其建筑则依各山各岛之地势而分布之。而各组建筑物布置之基本原则,则仍以一正两厢合为一院之基本方式为主,而稍加以变化。

南海布置以瀛台为中心,因岛上小山形势,作为不规则形之四合院,楼阁殿亭,与假山杨柳互相辉映,至饶风趣,岛上建筑大多建于康熙朝。清末光绪帝曾被囚于此,民国初年袁世凯以中南海为总统府,而瀛台则副总统黎元洪所居也。

南海与中海之间为宽约一百米之堤,其西端及西岸相连部分,有殿屋三四十院,数百间,其中以居仁堂、怀仁堂为主。殿屋结构颇为简朴,如民居之大者,植以松柏杨柳、玉兰海棠,清幽雅驯,诚可为游息之所,民初总统府所在也。

中海东岸半岛上为千圣殿、万善殿、佛寺及其附属庑屋等,颇为幽静。西岸紫光阁崇楼高峻,为康熙试武举之所。

北海在三海中风景最胜,其南端一半岛,介于北海、中海之间,筑作团城,其上建承光殿即金之瑶光台也。自半岛之西,白石桥横达西岸,为金鳌玉(左虫右东)桥。在半岛之北隔水相望者为琼华岛,有石桥可达,桥面曲折,颇饶别趣。岛上一山,高三四十米,永安寺寺门与桥头相对,梵宇环列,直上山巅为白塔。塔为瓶形塔,建于清顺治八年,其址即金之广寒宫也。琼华岛山际尚有仙人承露盘等胜,盖汉以来宫苑中之传统点缀也。岛之北面长廊绕之,廊之正中曰漪澜堂,其楼曰远帆楼。长廊以外更绕以白石栏楣,长几达三百米,隔岸遥瞻至为壮观。太液池北岸西部为阐福寺,大西天等梵宇。其中万佛楼全部琉璃砖砌成,其外形模仿木构形制,为双层大殿,广五间,下层作腰檐,上出平坐,上层则重檐九脊顶。

北海北岸诸单位中,布置精巧清秀者,莫如镜清斋(2至4),今亦称静心斋。其全局面积长仅一百一十余米,广七十余米,地形极不规则,高下起伏不齐,作成池沼假山,堂亭廊阁,拱布其间,缀以走廊,极饶幽趣,其所予人之印象,似面积广大且纯属天然者。然而其中各建筑物虽打破一正两厢之传统,然莫不南北东西正向,虽峰峦池沼胜景无穷,然实布置于极小面积之内,是均骤睹者所不觉也。园内建筑大多成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唯叠翠楼则似较晚。

(二)圆明园(65)(5) 圆明园“实物”,今仅残址废墟而已。圆明园与其毗连之长春园、万春园,称曰“三园”,其中建筑物一百四十余组,统辖于圆明园总管大臣,实际乃一大园也。三园之中,圆明园最大,其中大多数建筑于乾隆一朝,长春园及其北部之意大利巴洛克式建筑(6及7)亦同时所建。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破北平,先掠“三园”,后因清政府俘留议和使臣,虐待致死,于是英军派密切尔(SirJohnMitchel)所部及骑兵围赴园加以有系统之焚毁破坏,百余处建筑之得幸免者仅十余处而已。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