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建筑史林徽因 > 第二节 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第1页)

第二节 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第1页)

第二节 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

宋太祖受周禅,仍以开封为东京,累朝建设于此,故日增月异,极称繁华,洛阳为宋西京,退处屏藩,拱卫京畿,附带繁荣而已。真宗时,虽以太祖旧藩称“应天府”,建为南京(今河南商丘市),乃即卫城为宫,奉太祖、太宗圣像,终北宋之世,未曾建殿。其正门“犹是双门,未尝改作”(10)。仁宗以大名府为北京,则因契丹声言南下,权为军略措置,建都河北,“示将亲征,以伐其谋”(11);亦非美术或经济之动态,实少所营建。

北宋政治经济文化之力量,集中于东京建设者百数十年。汴京宫室坊市繁复增盛之状,乃最代表北宋建筑发展之趋势。

东京旧为汴州,唐建中节度使重筑,周二十里许,宋初号“里城”。新城为周显德所筑,周四十八里许,号曰“外城”(12)。宋太祖因其制,仅略广城东北隅,仿洛阳制度修大内宫殿而已。真宗以“都城之外,居民颇多,复置京新城外八厢”(13)。神宗、徽宗再缮外城,则建敌楼瓮城,又稍增广,城始周五十里余(14)。

太宗之世,城内已“比汉、唐京邑繁庶,十倍其人”(15);继则“甲第星罗,比屋鳞次,坊无广巷,市不通骑”(16)。迄北宋盛世,再接再厉,至于“栋宇密接,略无容隙,纵得价钱,何处买地”(17),其建筑之活跃,不可言喻,汴京因其水路交通,成为经济中枢,乃商业之雄邑,而建为国都者;加以政治原因,“乘舆之下,士庶走集”,其繁荣尤急促;官私建置均随环境展拓,非若隋、唐两京皇帝坊市之预布计划,经纬井井者也。其特殊布置,因地理限制及逐渐改善者,后代或模仿以为定制。

汴京有穿城水道四,其上桥梁之盛,为其壮观,河街桥市,景象尤为殊异。大者蔡河,自城西南隅入,至东南隅出,有桥十一。汴河则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共有桥十三。小者五丈河,自城东北入,有桥五。金水河从西北水门入城,夹墙遮擁入大内,灌后苑池浦,共有桥三(18)。

桥最著者,为汴河上之州桥,正名“大汉桥”,正对丈内御街,即范成大所谓“州桥南北是大街”者也。“桥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过,其下密排石柱,皆青石为之;又有石梁、石笋、(左木右盾)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镌刻海马、水兽、飞云之状……州桥之北,御路东西,两阙楼观对耸……”(19)。金、元两都之周桥,盖有意仿此,为宫前制度之一。桥以结构巧异称者,为东水门外之虹桥,“无柱,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艧,宛如飞虹”(20)。

大内本唐节度使治所,梁建都以为建昌宫,晋号“大宁宫”,周加营缮,皆未增大,“如王者之制”。太祖始“广皇城东北隅……命有司画洛阳宫殿,按图修之……皇居始壮丽……”(21)。

“宫城周五里”(22)。南三门,正门名凡数易,至仁宗明道后,始称“宣德”(23),两侧称“左掖、右掖”。宫城东西之门,称“东华、西华”,北门曰“拱宸”。东华门北更有便门一,“西与内直门相直”,成曲屈形,称“(左讠右移)门”(24)。此门之设及其位置,与太祖所广皇城之东北隅,或大略有关。

宣德门又称宣德楼,“下列五门,皆金钉朱漆。壁皆砖石间甃,镌镂龙凤飞云之状……莫非雕甍画栋,峻桷层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栏彩槛。下列两阙亭相对……”。自宣德门南去,“坊巷御街……约阔三百余步。两边乃御廊,旧许市人买卖其间。自政和间,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两行,中心道不得人马行往。行人皆在朱杈子外。杈子内有砖石甃砌御沟水两道,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春夏之日,望之如绣”(25)。宣德楼建筑极壮丽,宫前布置又改缮至此,无怪金、元效法作“千步廊”之制矣。

大内正殿之大致,据史志概括所述,则“正南门(大庆门)内,正殿曰‘大庆’,正衙曰‘文德’……大庆殿北有紫宸殿,视朝之前殿也。西有垂拱殿,常日视朝之所也……次西有皇仪殿,又次西有集英殿,宴殿也。殿后有需云殿,东有升平楼,宫中观宴之所也。后宫有崇政殿,阅事之所也。殿后有景福殿,西有殿北向曰‘延和’,便坐殿也。凡殿有门者皆随殿名……”(26)。

大庆殿本为梁之正衙,称崇元殿,在周为外朝,至宋太祖重修,改为乾元殿,后五十年间曾两被火灾,重建易名“大庆”。至仁宗景祐中(1034年),始又展拓为广庭。“改为大庆殿九间,挟各五间,东西廊各六十间,有龙墀、沙墀,正值朝会册尊号御此殿……效祀斋宿殿之后阁……”(27)。又十余年,皇祐中“飨明堂,恭谢天地,即此殿行礼”。“仁宗御篆‘明堂’二字,行礼则揭之”(28)。

秦、汉至唐叙述大殿之略者,多举其台基之高峻为其规模之要点;独宋之史志及记述无一语及于大殿之台基,仅称大庆殿有龙墀、沙墀之制。

“文德殿在大庆殿之西少次”(29),亦五代旧有,后唐曰“端明”,在周为中朝,宋初改“文明”。后灾重建,改名“文德”(30)。“紫宸殿在大庆殿之后,少西其次又为‘垂拱’……紫宸与垂拱之间有柱廊相通,每日视朝则御文德,所谓过殿也。东西阁门皆在殿后之两旁,月朔不御过殿,则御紫宸,所谓入阁也”(31)。文德殿之位置实堪注意,盖据各种记载,文德、紫宸、垂拱三殿成东西约略横列之一组,文德既为“过殿”居其中轴,反不处于大庆殿之正中线上,而在其西北偏也(32)。宋殿之区布情况,即此四大殿论之,似已非绝对均称或设立一主要南北中心线者。

初,太祖营治宫殿“既成,帝坐万岁殿(福宁殿在垂拱后,国初曰‘万岁’)(33),洞开诸门,端直如绳,叹曰:‘此如吾心,小有私曲人皆见之矣。’”。(34)对于中线引直似极感兴味。又“命怀义等凡诸门与殿顶相望,无得辄差。故垂拱、福宁、柔仪、清居四殿正重,而左右掖与左右升龙、银台等诸门皆然”(35)。福宁为帝之正寝,柔仪为其后殿,乃后寝,故垂拱之南北中心线,颇为重要。大庆殿之前为大庆门,其后为紫宸殿,再后,越东华、西华横街之北,则有崇政殿,再后更有景福殿,实亦有南北中线之成立。唯各大殿东西部位零落,相距颇远,多与日后发展之便。如皇仪在垂拱之西,集英宴殿自成一组,又在皇仪之西,似皆非有密切关系者,故福宁之两侧后又建置太后宫,如庆寿宝慈,而无困难(36)。而柔仪之西,日后又有睿思殿等(37)。

崇政初为太祖之简贤讲武,“有柱廊,次北为景福殿,临放生池”,规模甚壮。太宗、真宗、仁宗及神宗之世,均试进士于此,后增置东、西两阁,时设讲读,诸帝且常“观阵图,或对藩夷,及宴近臣,赐花作乐于此”,盖为宫后宏壮而又实用之常御正殿,非唯“阅事之所”而已(38)。

宋宫城以内称宫者,初有庆圣及延福,均在后苑,为真宗奉道教所置。广圣宫供奉道家神像,后侍奉真宗神御,内有五殿,一阁曰“降真”;延福宫内有三殿,其中灵顾殿,亦为奉真宗圣容之所。真宗咸平中,“宰臣等言:汉制帝母所居称‘宫’,如长乐、积庆等,请命有司为皇太后李建宫立名……诏以滋福殿(皇仪)为万安宫”(39)。母后之宫自此始,英宗以曹太后所居为慈寿宫,至神宗时曹为太皇太后,故改名“庆寿”(在福宁殿东);又为高太后建宝慈宫(在福宁西)等皆是也。母后所居即尊为“宫”,内立两殿,或三殿,与宋以前所谓“宫”者规模大异。此外又有太子所居,至即帝位时改名称“宫”,如英宗之庆宁宫,神宗之睿成宫皆是(40)。

初,宋内廷藏书之所最壮丽者为太宗所置崇文院三馆,及其中秘阁,收藏天下图籍(41),“栋宇之制皆帝亲授”,后苑又有太清楼,尤在崇政殿西北,楼“与延春、仪凤、翔鸾诸阁相接,贮四库书”。真宗常“曲宴后苑临水阁垂钓,又登太清楼,观太宗圣制御书,及亲为四库群书,宴太清楼下”(42)。作诗赐射赏花钓鱼等均在此,及祥符中,真宗“以龙图阁奉太宗御制文集及典籍、图画、宝瑞之物,并置待制学士官,自是每帝置一阁”(43)。天章宝文西阁(在龙图后集英殿西)(44)为真、仁两帝时所自命以藏御集,神宗之显谟阁、哲宗之徽猷阁,皆后追建,唯太祖英宗无集不为阁(45)。徽宗御笔则藏敷文阁,是所谓宋“文阁”者也(46)。每阁东、西序皆有殿,龙图阁四序曰资政、崇和、宣德、述古(47),天章阁两序曰群玉、蕊珠,宝文阁两序曰嘉德、延康(48)。内庭风雅以此为最,有宋珍视图书翰墨之风历朝不改,至徽宗世乃臻极盛。宋代精神实多无形寓此类建筑之上。

后苑禁中诸殿、龙图等阁及太后各宫,无在崇政殿之东者。唯太子读书之资善堂在元符观,居宫之东北隅,盖宫东部为百司供应之所,如六尚局、御厨殿等及禁卫、辇官亲从等所在(49)。东华门及宫城供应入口,其外“市井最盛,盖禁中买卖所在”(50)。

所谓外诸司,供应一切燃料、食料、器具、车驾及百物之司,虽散处宫城外,亦仍在旧城外城之东部。盖此以五丈河入城及汴、蔡两河出城处两岸为依据。粮仓均沿河而设,由东水门外虹桥至陈州门里,及在五丈河上者,可五十余处。东京宫城以内布局,乃不免受汴梁全城交通趋势之影响。后苑布置偏于宫之西北者,亦缘于“金水河由西北水门入大内,灌其池浦”,地理上之便利也(51)。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