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建筑史第七版pdf > 第五节 元明清建筑特征之分析(第4页)

第五节 元明清建筑特征之分析(第4页)

(57) 梁思成测绘,未刊稿。

(58) 梁思成等著:《未完成的测绘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因是未完成的图,又遭水残,故极不清晰。

(59) 梁思成:《赵县大石桥》,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一期。

(60) 单士元:《明代营造史料》,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二期。

(61) 梁思成为中央博物院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二十五年(1936年)测绘摄影,图稿现存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

(62) 刘敦桢:《清北京皇城图考》,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二期。

(63) 实为“土”字形(见7),盖按五行取“中央土”之含义耳。——杨鸿勋注

(64) 梁思成、刘敦桢:《文渊阁实测图说》,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二期。

(65) 刘敦桢:《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第二、三、四期。

(66) 滕固:《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

(67) 《钦定热河志》。

(68) 刘敦桢:《苏州古建筑调查报告》,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三期。

(69) 梁思成测绘,未刊稿。

(70) 刘敦桢:《易县清西陵》,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三期。

(71) 梁思成:《曲阜孔庙建筑及其修葺计划》,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一期。

(72) 梁思成、林徽因:《平郊建筑杂录》,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四期。

(73) 梁思成测绘,未刊稿。

(7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现不少明代住宅,见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版。——陈明达注

(75) 刘致平:《云南一颗印》,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一期。

(76) 同上。

(77) 王壁文:《清官式石桥做法》,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四期。

(78) 梁思成测绘,未刊稿。

(79) 刘敦桢:《石轴柱桥述要》,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一期。

(80) 刘致平:《云南一颗印》,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一期。

(81) 刘敦桢:《牌楼算例》,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第一期。

(82) 王璧文:《清官式石桥做法》。

(83) 梁思成:《营造算例》;刘敦桢:《牌楼算例》。

(84) 梁思成、刘致平:《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第二集《石栏杆》。

(85) 梁思成、刘致平:《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第七集《柱础》。

(86) 陈仲箎:《识小录》,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二期。

(87) 梁思成、刘致平:《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第四集、第五集《斗拱》。

(88) “平板枋”为“普拍枋”之正写,此枋木扁置,故曰“平板枋”。“普拍”是南人对“平板”的发音,北方匠人不解其含义,误记其音为“普拍”。——杨鸿勋注

(89)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

(90) 梁思成、刘致平:《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第十集《藻井》。

(91) 刘敦桢:《北平护国寺残迹》,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二期。

(92)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

(93) 同上。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