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建筑史第七版pdf > 第三节 隋唐之建筑特征69(第2页)

第三节 隋唐之建筑特征69(第2页)

(六)斗拱 唐代斗拱已臻成熟极盛。以现存实物及间接材料,可得下列六种。

1。一斗 为斗拱之最简单者。柱头上施大斗一枚以承檐椽,如用补间铺作,亦用大斗一枚。大雁塔、香积寺塔之斗拱均属此类。北齐石柱上小殿,为此式之最古实物。

2。把头绞项作(清式称“一斗三升”) 玄奘塔及净藏塔均用一斗三升。玄奘塔大斗口出耍头,与泥道拱相交。其转角铺作则侧面泥道拱在正面出为耍头;其转角问题之解决甚为圆满。柱头枋至角亦相交为耍头。净藏塔柱头之转角铺作,则其泥道拱随八角平面曲折,颇背结构原理。其大斗口内出耍头,斜杀如批竹昂形状。大雁塔门楣石所画大殿两侧回廊斗拱则与玄奘塔斗拱完全相同。

3。双杪单拱 大雁塔门楣石所画大殿,柱头铺作出双杪,第一跳偷心,第二跳跳头施令拱以承橑檐椽。其柱中心则泥道拱上施素枋,枋上又施令拱。拱上又施素枋。其转角铺作,则角上出角华拱两跳,正面华拱及角华拱跳头施鸳鸯交手拱,与侧面之鸳鸯交手拱相交。此虽间接资料,但描画准确,其结构可一目了然也。

4。“人”字形及心柱补间铺作 净藏塔前面圆券门之上以矮短心柱为补间铺作,其余各面则用“人”字形补间铺作。大雁塔门楣石所画佛殿则于阑额与下层素枋之间安“人”字形铺作,其“人”字两股低偏,两端翘起。上、下两层素枋之间则用心柱及斗。现存唐宋实物无如此者,但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则用上、下两层心柱及斗,与此画所见,除下层以心柱代“人”字形铺作外,在原则上属同一做法。

5。双杪双下昂 何晏《景福殿赋》有“飞昂鸟踊”之句,至迟至三国已有昂矣。佛光寺大殿柱头铺作出双杪双下昂,为昂之最古实例。其第一、第三两跳偷心。第二跳华拱跳头施重拱,第四跳跳头昂上令拱与耍头相交,以承替木及橑檐榑。其后尾则第二跳华拱伸引为乳栿,昂尾压于草栿之下。其下昂嘴斜杀为批竹昂。敦煌壁画所见多如此,而在宋代则渐少见,盖唐代通常样式也。转角铺作于角华拱及角昂之上,更出由昂一层,其上安宝瓶以承角梁,为由昂之最古实例。

6。四杪偷心 佛光寺大殿内柱出华拱四跳以承内槽四椽栿,全部偷心,不施横拱,其后尾与外檐铺作相同。

木构斗拱以佛光寺大殿为最古实例。此时形制已标准化,与辽宋实物相同之点颇多,当于下章比较讨论之。

(七)构架 在构架方面特可注意之特征有下列七点。

1。阑额与由额间之矮柱 大雁塔门楣石所画佛殿,于柱头间施阑额及由额,二者之间施矮柱,将一间分为三小间,为后世所不见之做法。

2。普拍枋之施用 玄奘塔下三层均以普拍枋承斗拱。最下层未砌柱形,普拍枋安于墙头上。第二、第三两层砌柱头间阑额,其上施普拍枋以承斗拱。最上两层则无普拍枋,斗拱直接安于柱头上。可知普拍枋之用,于唐初已极普遍,且其施用相当自由也。

3。内外柱同高 佛光寺内柱与外柱完全同高,内部屋顶举折,均由梁架构成。不若后代将内柱加高。然佛光寺为一孤例,加高做法想亦为唐代所有也。

4。举折 佛光寺大殿屋顶举高仅及前后橑檐枋间距离之五分之一强,其坡度较后世屋顶缓和甚多。其下折亦甚微,当于下章与宋式比较论之。

5。明栿与草栿之分别 佛光寺大殿斗拱上所承之梁皆为月梁,其中部微拱起如弓,亦如新月,故名。后世亦沿用此式,至今尚通行于江南。其在此殿中,月梁仅承平暗之重,谓之“明栿”。平暗之上,另有梁架,不加卷杀修饰,以承屋盖之重,谓之“草栿”,辽宋实物亦有明栿以上另施草栿者;明清以后,则梁均为荷重之材,无论有无平暗,均无明栿、草栿之别矣。

6。月梁 《西都赋》有“抗应龙之虹梁”,谓其梁曲如虹,故知月梁之用,其源甚古,佛光寺大殿明栿均用月梁,其梁首之上及两肩均卷杀,梁下中(左幽右页),为月梁最古实例。其形制与宋《营造法式》所规定大致相同。

7。大叉手 佛光寺大殿平梁之上不立侏儒柱以承脊榑,而以两叉手相抵,如“人”字形斗拱。宋、辽实物皆有侏儒柱而辅以叉手,明、清以后则仅有侏儒柱而无叉手。敦煌壁画中有绘未完之屋架者,亦仅有叉手而无侏儒柱,其演变之程序,至为清晰。

(八)藻井 佛光寺大殿平暗用小方格,日本同时期实物及河北蓟县(今天津蓟州区)独乐寺辽观音阁平暗亦同此式。敦煌唐窟多作盝顶,其四面斜坡画作方格,中部多正形,抹角逐层叠上,至三层、五层不等。

(九)角梁及檐椽 佛光寺大殿角梁两重,其大角梁安于转角铺作之上,由昂上并以八角形瘦高宝瓶承托角梁,角梁头卷杀作一大瓣,子角梁甚短,恐已非原状。大雁塔楣石所画大殿角梁不全。其下无宝瓶等物,亦不知有无子角梁也。

佛光寺大殿檐部只出方椽一层,椽头卷杀,但无飞椽。想原有檐部已经后世改造,故飞椽付之阙如。至角有翼角椽,如后世通用之法。大雁塔楣石所画,则用椽两层,下层圆椽,上层方飞椽,有显著之卷杀。椽与角梁相接处,不见有生头木之使用。

砖石塔多用叠涩檐。其断面线多(左幽右页)入少许,实为一种装饰性之横线道。石塔亦有雕作椽、瓦状者,河北涞水县唐先天石塔及江宁栖霞寺五代石塔皆此类实例也。

(十)屋顶 除佛光寺大殿四阿顶一实物外,见于间接资料者,尚有九脊、攒尖两式,“不厦两头”则未见,然既见于汉、魏,亦见于宋、元以后,则想唐代不能无此式也。九脊屋顶收山颇深,山面三角部分施垂鱼,为至今尚通用之装饰。四角或八角形亭或塔顶,均用攒尖屋顶,各垂脊会于尖部,其上立刹或宝珠。

(十一)瓦及瓦饰 佛光寺大殿现存瓦已非原物,故唐代屋瓦及瓦饰之形制,仅得自间接资料考之。筒瓦之用极为普遍,雁塔楣石所见尤为清晰,正脊两端鸱尾均曲向内,外沿有鳍状边缘,正中安宝珠一枚,以代汉、魏常见之凤凰。正脊、垂脊均以筒瓦覆盖,其垂脊下端微翘起,而压以宝珠。屋檐边线,除雁塔楣石所画,至角微翘外,敦煌壁画所见则全部为直线,实物是否如此尚待考也。

(十二)雕饰 雕饰部分可分为立体、平面两种:立体者为雕塑品,平面者为画、屋顶雕饰,仅得见于间接资料,顷已论及。石塔券形门有雕火珠形券面者,至于平面装饰,最重要者莫如壁画。《历代名画记》所载长安洛阳佛寺、道观几无无壁画者,如吴道子、尹琳之流,名手辈出。今敦煌千佛洞中壁画,可示当时壁画之一般。今中原所存唐代壁画,则仅佛光寺大殿内拱眼壁一小段耳。至于梁枋等结构部分之彩画,则无实例可考(71)。天花藻井及壁画边缘图案,则敦煌实例甚多,一望而知所受希腊影响之颇为显著也。

(十三)发券 发券之法,至汉已极通行,用于墓藏,遗例颇多。但用于地面者,似尚不甚普遍。至于发券桥,最古记录,有《水经注》条七里涧之旅人桥,“悉用大石,下圆以通水,题太康三年(282年)十一月初就功”。实物之最古者阙唯赵县大石桥,其砌券之法,以多道单独之券,并列而成一大券,而非将砌层与券筒中轴线平行,使各层间砌缝相错以相牵济者。此桥之券固与后世之常法异,然亦异于汉墓中所常见,盖独出心裁者也。至于券圈之上另加平砌之仗,自汉以来,已成定法,大石桥亦非例外,直至清代尚遵此制。

(1) 《隋书·文帝本纪》。

(2) 《长安志》。

(3) 《隋书·文帝本纪》。

(4) 《隋书·炀帝本纪》。

(5) 《大业杂记》。

(6) 《大业杂记》。

(7) 同上。

(8) 《隋书·经籍志》。

热门小说推荐

女凰她A爆全场
若水三秋酱女凰她A爆全场
...
灭运图录
爱潜水的乌贼灭运图录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