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 第三节 明代实物(第2页)

第三节 明代实物(第2页)

(十一)建极殿(49)(5) 今北平清故宫主要殿宇中,唯保和殿为明构,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所重建之建极殿也。殿于明初名谨身殿,至嘉靖间改名建极殿。明末李自成焚烧北京宫殿,建极殿得幸免。清代未见重建保和殿之记录,而著者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二十五年(1936年)测绘故宫时,发现藻井以上童柱标识,楷书“建极殿右(或左)一(或二、三)缝桐柱”墨迹,足证其为明构无疑。殿平面广九间,深五间,重檐九脊顶。斗拱纤小,当心间补间铺作用至八朵之多,已与清式难于区别矣。

三、陵墓

长陵(50)(6) 明代陵寝之制,自太祖营孝陵于南京,迥异古制,遂开明、清两代帝陵之型范。按自秦、汉二代,皇帝陵寝厚葬之习始盛。始皇陵建陵园游馆,汉陵有寝庙之设。自唐太宗昭陵设上下二宫,上宫有献殿,仍如汉陵之寝;降至南宋犹有二宫。明太祖营孝陵,不作二宫,陵门以内,列神厨、神库殿门、享殿、东西庑,平面作长方形之大组合。其后成祖营长陵于昌平天寿山,悉遵孝陵旧法,而宏敞过之;献陵景陵以次迄于思陵,悉仍其制凡十三陵。清代诸陵犹效法焉。

十三陵之中,以长陵为最大。陵以永乐七年(1409年)兴工,十三年(1415年)完成。陵可分为两大部分:宝顶及其前之殿堂是也。殿堂东西南北三面周以缭墙,在中线上,由外而内为:陵门、裬恩门、裬恩殿、内红门、牌坊、石几筵、方城、明楼、宝顶。

陵门为三道砖券门,单檐九脊顶。门外,明时,左有宰牲亭,右为具服殿五间,今已不存。门内中为御道,东侧为碑亭,重檐九脊顶;有巨碑。亭东昔有神厨,御道西有神库,今俱毁。祾恩门五间,单檐九脊顶,立于白石阶基上。中三间辟门,阶基前后各为踏道三道。祾恩门内广场御道两侧有琉璃焚帛炉各一。东西原有东西庑十五间,久毁无存。其北为祾恩殿,巍然立于三层白石阶上,即上文所举之木构也。殿北为内红门三洞,门内复另为一院,院北方城明楼,巍然高耸。方城为正方形之砖台,其下为圆券甬路,内设阶级以达城上明楼。甬道北端置琉璃照壁,照壁后即下通地宫之羡道入口也。明楼形制如碑亭,重檐九脊顶,楼身砖砌,贯以十字弯窿,中竖丰碑曰“成祖文皇帝之陵”。楼后土阜隆起为宝顶,周以砖壁,上砌女墙,为宝城。

地宫结构,文献无可证,实物亦未经开掘调查,尚不悉其究竟,但清代诸陵现存图样颇多,其为模仿明陵地宫之作,殆无疑义,亦可借以一窥明代原型之大略也。

长陵以南,为长七公里余之神道。其最南端为石牌坊(7),五间十一楼,嘉靖十九年(1540年)建。次为大红门砖砌三洞,单檐九脊顶。建造年代待考。次为碑亭及四华表,再次石柱二,石人、石兽三十六躯,均宣德十年(1435年)建。自石柱至最北石人一对,全长几达八百米,两侧巨像,每四十四米余一对对立,气象雄伟庄严,无与伦比。次为棂星门,俗呼龙凤门,门三间并列,石制,更次乃达陵门。

十三陵之中以长陵规模为最大,保存亦最佳,民国二十四年曾由北平市政府修葺,其他各陵殿宇多已圮毁,设不及早修葺,则将成废墟矣。

四、明代佛塔及其他砖石建筑

明代佛塔建筑,胥以砖石为主,木材因易变毁,已不复用以建塔矣。有明一代,其佛塔之最著者,莫若金陵报恩寺琉璃宝塔;不幸毁于太平天国之乱,至今仅存图绘。据海关报告(51),塔高英尺二七六呎七吋强,约合八四点五米。塔经始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至宣德六年(1431年)讫工,历十九年告成;八面九级,外壁以白瓷砖合甃而成,现存佛塔之形制约略相同者,为广胜寺飞虹塔。

(一)飞虹塔(52) 山西赵城县霍山广胜寺木构殿堂,已于元代木构中叙述。其前殿之前,正中线上之琉璃塔,则为佛塔中之极特殊者。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级,全部砖砌,而壁之柱额斗拱椽檐等,则以琉璃砖瓦镶砌,并饰以多数佛像,外观至为华丽。塔最下层绕以木廊。自第二层以上,塔身逐层收分起点甚低,收率不递加各层檐角亦不翘起;故其轮廓梗拙,无卷杀圆和秀丽感。塔内最下层供极大释伽坐像一尊,如应县佛宫寺木塔之制,其下层藻井作穹窿式,饰以纤细斗拱。塔内阶级结构,于通常用半楼台(Landing)之处不作楼台,而使升降者迈空跨上次一段阶级(9),虽非安全善策,但在各种限制之下,亦可见设计人之巧思也。志称塔建于北周,永乐十五年(1417年)重修;塔上琉璃多正德十年(1515年),年号疑即现存塔之建造年代也。

(二)真觉寺金刚宝座塔(53)(0) 寺在北平西直门外,俗称“五塔寺”,今寺毁仅塔存,永乐间“西番班迪达来贡金佛,建寺居之,寺赐名真觉。成化九年(1473年)诏寺准中印度式建宝座。累石台五丈,藏经于壁,左右蜗旋而上。顶平为台,列塔五,各二丈”(54)。今塔下石台之外壁,最下承以须弥座,上划为五层,各层以檐为界,龛列佛像,上冠以女墙,南面正中砌为券道,高等于须弥座及下两层,通内部阶级可“左右蜗旋而上”台顶。台上五塔,平面均方形,为单层多檐塔,四角塔檐为十一层,中间塔檐十三层。除五塔外,台上正中南部尚有亭形重檐小殿,下檐方,上檐圆,为阶级上端之出入口,塔于民国二十四年经故都文物整理委员会重修。

云南昆明县(今昆明市官渡区)妙湛寺亦有金刚宝座式塔一座,其上五塔,均为瓶形塔,天顺间(1457—1464年)所建也。

(三)慈寿寺塔(55)(1) 在北平阜成门外八里庄。寺为明慈圣太后所建,万历四年(1576年)兴工,至六年(1578年)完成,塔亦同时建,今寺已毁,仅塔屹立。塔平面八角形,立于高基之上,基上塔身,上出密檐十三层。其基于土衬之上作须弥座,须弥座上施斗拱平坐及勾栏,更上乃施仰莲两重,仰莲之上乃立塔身,其全部形制为模仿辽塔之作,其蓝本即为附近之天宁寺塔,殆无可疑。但就各部细节观之,其略于辽构之点颇多,如须弥座各层出入之减少,勾栏之每版用一望柱,仰莲瓣之小而密,塔身之低矮、窗之用圆券,阑额之用两层,斗拱之纤小,均其区别之较著者也。

(四)五台山塔院寺塔(56)(2) 塔院寺为今五台山之中心建筑,其塔屹立台怀中,为五台最显著之建筑。相传寺原有阿育王舍利塔及文殊双塔,今塔则明万历五年(1577年)所重建也。塔为巨大之瓶形。下为双层须弥座,其平面为每面“出轩”两层之“亚”字形,其上为覆莲及宝瓶,宝瓶上部较下部仅大少许。其上塔脖子平面亦出轩。十三天则下径甚大,收分缓和。最上金属宝盖,较十三天挑出甚少;最上之宝珠,则又为金属之瓶形塔一座也。

此塔与北平妙应寺塔相较,虽同属一型,但比例较之略为紧促,故其全部所呈现象,较为舒适稳妥。

(五)永祚寺大雄宝殿及双塔(57) 山西太原永祚寺俗呼“双塔寺”。志称寺塔均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其双塔及大雄宝殿均为建筑史研究中之有趣实例。

1。双塔(3) 平面八角形,均十三级,高度亦相若。骤观似完全相同而实则区别颇多。其最大之区别,则在南塔收分圜和逐层收分度递加,轮廓清秀柔和,而北塔则每层收分均等,其轮廓生涩,缺乏秀丽之感。两塔均以斗拱承檐,其斗拱颇为繁复,每华拱一跳施横拱两列,一列在跳头,如通常斗拱之制,但在拱眼之上更施横拱一列,则尚为初见也。南塔第二、第三、第四三层周作平坐,仅叠涩无斗拱。北塔则无平坐焉。

2。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4及5) 全部以砖砌成,其结构法为明中叶以后新兴之样式。殿平面长方形,下层表面显五间,每间为一券;而实际则为纵横三券并列而成。其中部三间,实为一纵列之大券筒,其中轴线与殿之表面平行,而表面所见之三券乃与大券正角穿交之三小券也。至于两梢间则为与大券成正角之小券洞,由前达后。上层仅三间,深广均逊于下层,其当心间为正方形穹窿,两梢间则为两横券。

殿之外表以砖砌出柱额斗拱椽檐全部模仿木构,至为忠实,唯因材料关系,出檐略短促。正殿两侧配殿,单层五间,其结构与外观均与正殿同取一法者也。

我国用券之始,虽远溯汉代,然其应用,实以墓藏为主。其用于地面,虽偶见于桥梁及砖塔之门窗,然在宋代,城门仍作梯形。其用作殿堂之结构,则明中叶以后始见也。考嘉靖十四年(1535年),葡租我国澳门,同年耶稣会成立,至万历十五年(1587年),利玛窦至南京以后,而耶稣会之势力乃浸入全国上下。时在欧洲适为文艺复兴全盛时期。其殿堂之结构,多以券洞穹窿为主,而外观上则以砖石模仿古代木构形制,与明末骤然出现之无梁殿,在结构上及外观设计之方法,其原则完全相同,似非偶然之现象。其间蛛丝马迹,可引起研究者之注意也。

(六)南充广恩桥(58) 四川南充县(今南充市)西门外广恩桥,俗称“西桥”。东西七孔,皆半圆券,券之净跨约十一米,桥面宽九米,规制宏巨,巍然壮观。县志载宋嘉定旧桥,毁于明嘉靖年间,其旧址在今桥之南,今桥则万历六年(1578年)所重建,至八年(1580年)讫工。桥后世累经修改,恐万历原状,或已有改变处矣。

(七)济美桥(59) 河北赵县,除著名之大石桥及小石桥外,在宋村附近,尚有明代石桥一座。桥券下有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题字,是桥之建当在是年以前也。桥四孔而共有五券。居中两孔券大,两端两孔券小。而在两中券之间又施一小券,成为空撞券之制。其样式虽与大石桥不同,而其用空撞券之法,则一也。

(八)万里长城(60)(6) 自秦始皇以来,万里长城虽经历代重修,然均为版筑土垣而已。自明初北逐元后,深感北方边防之重要,自太祖以降,历代修筑,山西、河北两省境内,陆续甃以砖石,遂形成今日东段长城之外观。今河北省居庸关、南口及山海关附近,皆明代所修筑也。城垣下厚七八米,顶厚五六米,高度七、八、九米不等;墙上女墙,高与人埒。每距百米许设墩台,较城垣高出三四米不等。今墩台似较城垣年代稍古;盖长城初为土筑,甃砖之始,先甃墩台,其后始次第甃及城垣也。

热门小说推荐

小阁老
三戒大师小阁老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