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地球尽头的温室讲了什么故事 > 005(第1页)

005(第1页)

005

娜奥米思考片刻后摇了摇头。

“说实话,我一直半信半疑,现在的想法也是如此。那些植物真的保护我们了吗?难道那不是我小时候扭曲的记忆吗?我一生都在思念森林村,但无时无刻不在审问自己的记忆。其实,做了这么多事,我也觉得摩斯巴纳可能什么意义也没有,可能真的什么也没有。”

娜奥米看着雅映低声说:

“随着时间流逝,我意识到摩斯巴纳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我能告诉你的也只有这些而已。我只是想遵守在森林村许下的诺言,我明知道不可能再创造另一个森林村,也知道那样的地方只有那里而已……但我还是一直种植着摩斯巴纳,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活下去。”

*

讲述森林村与娜奥米姐妹二人离开森林村之后的人生故事的《地球尽头的温室》,以新闻三部曲连载的形式刊登出来,其中包括娜奥米的回顾、雅映的采访内容和到目前为止证实的关于森林村和摩斯巴纳的学术资料。虽然新闻没有直接引用知秀的回忆录,但作为参考资料填补了娜奥米故事中的空白,充当了摩斯巴纳和抗尘植物的证词。其间众多媒体接触过雅映,但她通过其中态度最为严谨的一家媒体以韩文公开了这些内容,很快新闻被翻译成各国语言刊登在各国媒体上。报道引起轩然大波,有人欢呼,有人不满。随即出现很多自称目睹过森林村和听闻过那里的人,甚至还有很多坚称曾经居住在那里的人,但这些内容很难分辨真伪。

雅映认为越是混乱,越是要从大自然中寻找答案,可以证明的数据接连登场,其中最令雅映开心的是发现了摩斯巴纳的作用原理。虽然在知秀的回忆录中找到摩斯巴纳去除粉尘的重要原理是“凝结”,但是在粉尘彻底消失的当下要怎么证明这一点呢?就在雅映失去方向时,柏林的国立化学研究所打来了电话。

通话中雅映掌握了实验内容,没过多久便发表了一篇简短的论文。论文的标题为《通过分子模拟研究Hederatrifidus中的VOCs,及自我复制纳米汇编器的基质——酵素作用》。

柏林国立化学研究所的分子模拟研究组在模拟实验中,将自我复制的纳米机器人复制后,确认摩斯巴纳(Hederatrifidus)的发挥性有机化合物(vanipounds,VOCs)以某种方式可去除粉尘。其原理如下:(1)摩斯巴纳的VOCs中存在两种以上的成分,在粉尘增加中起到别构抑制剂(allosterihibitor)的作用;(2)别构抑制剂在粉尘增加过程中起到双重分离反应混乱的效果,由此引发粉尘颗粒相互凝结(aggregation)形成高分子凝结体;(3)凝结的粉尘颗粒丧失原有的增殖功能后,分子的体积会变大,因此不再具有细胞渗透性。分子被土壤吸收后,细菌会将其分解为有机物。由此推测,摩斯巴纳的根部起到了分解、吸收土壤中粉尘的作用。

主导这次实验的乔治娜研究员在电话里兴奋地向雅映说明了实验内容,她还说结果出来后,第一个想告诉的人就是雅映。乔治娜告诉雅映,其实是一位友人建议自己用分子模拟来测试摩斯巴纳的凝结原理的。虽然不知道那位友人是谁,但雅映突然想起之前那位居住在德国,通过“怪奇物语”网站给自己发来匿名信描述外婆院子的人。

随着新的证据相继登场,最初对雅映的观点持怀疑态度的研究员也渐渐改变立场,粉尘生态学术界仿佛将要迎来一场巨变。直到不久前,在学界占据上风的假设还是自然界的动植物因生长在巨蛋城之外,所以在与人类彻底隔离的状态下具备了独立适应的能力,但随着人为抗尘植物的登场,这种假设又被拉回原点。可想而知,在不久后举办的研讨会上,大家将会针对抗尘植物是否存在人为介入而展开热烈的讨论。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对这种情况感到不悦,更多学者很期待这场有趣的讨论,但对于那些面临自己论文被否定的学者来讲,这的确不是什么好事。

那些在亚的斯亚贝巴研讨会上交换联络方式的埃塞俄比亚研究员显得尤为开心,因为这件事让他们生活的地方再次受到世界的瞩目。有些研究员查看起之前没有受到关注的研究论文,希望从中找到与森林村、摩斯巴纳和人为改良的抗尘植物有关的论文。他们互相发送邮件时,还会一起抄送给雅映,就这样,雅映的信箱里累积了几百篇论文。论文涉及领域非常广泛,从有机化学到生物地理学,雅映无法全部理解,只能参考摘要大致掌握内容,但其中一篇论文引起她的注意。在亚的斯亚贝巴研讨会上结识的和蔼可亲的资深研究员在传来的资料上标注了“重要”和“紧急”两个标签。

雅映读完邮件的摘要和结论后,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她希望马上找人讨论一下这篇论文。

“润才姐,你能帮我一起确认一下这篇论文吗?”

雅映收到的论文写于21世纪后期,内容附带着以降尘灾难暴发、粉尘应对委员会成立、宣布灾难结束和开始重建等各个时期的粉尘浓度逆运算图表。根据学者们采用的计算方法,可以看出直到灾难结束时的浓度变化与人们的普遍认知存在差异。众所周知的粉尘浓度曲线图是,从二〇五五年降尘灾难暴发后升至最高点,到二〇六二年出现缓慢增加趋势,之后的两年间不断重复着增加和区间性减少的模式,最后在反汇编器大面积喷洒分解剂后,整体持续增加的粉尘才出现急剧减少的趋势。

但这种新登场的逆运算方法呈现出的曲线图则是,从二〇六〇年开始粉尘浓度并没有增加,而是得到了控制,曲线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之后从二〇六二年开始正式开始减少。学者们将这段持续下降的区段称为“一期减少”。经过一期减少后,粉尘浓度才通过粉尘应对委员会的人为应对方法进入可控制的范围。

从二〇六四年开始的二期减少与人们所知的内容一致,委员会的科学家们发明的巨大吸附网和多孔净化柱,以及利用反汇编器大面积喷洒分解剂都是二期减少的直接原因。但到目前为止,主流的假设仍无法说明一期减少的原因。

“所以这些学者的意思是,反汇编器大面积喷洒分解剂并没有一次性降低粉尘浓度,其间存在两次剧减,导致两次剧减的因素并不一样。”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降尘灾难的结束是科技与全人类协力取得的胜利,但这些学者认为,重要的是应该找出至今仍无法解释的一期减少的原因。在去除粉尘的过程中,存在一期减少,但至今没有讨论过其原因。虽然这篇论文提出了打破常规的观点,但并没有受到瞩目,因为内容没有提及任何可以解释一期减少原因的方法。

“难道摩斯巴纳是一期减少的原因?”

“虽然掌握了摩斯巴纳存在凝结和去尘的依据,但并不知道这种植物的影响力有多大。如果当时大范围地传播了摩斯巴纳,那从时间上来看是一致的。”

“但是……按照这篇论文的观点,摩斯巴纳应该在广泛传播一年后出现抑制粉尘的效果。如果按照娜奥米所说,摩斯巴纳靠人为介入,从埃塞俄比亚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时间点是符合的。即便如此,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呢……单一品种的植物在短短几年内遍布全球,这在现实中可能吗?”

“我觉得如果所有条件相互吻合的话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当时的生态界几乎没有与摩斯巴纳竞争的品种,能像它那样从死掉的生物中获取充足的养分。况且还存在传播种子的人为因素。我们不是也确认了摩斯巴纳是根据气候变化而发生环境变异的品种,还亲眼见证了这种植物极强的生命力了吗?”

雅映回想起覆盖海月市废铁堆的摩斯巴纳的可怕生长力,它的确是符合繁殖和生存条件的人造植物,因此比一般植物的传播速度更快。

“但就算是这样,也不是娜奥米和阿玛拉两个人可以做到的事情,她们抵达埃塞俄比亚之后就没有离开过那里,况且当地人开始种植摩斯巴纳也是在认为它是神奇的药草之后。娜奥米也说那是很久之后的事了。”

润才点了点头。

“你说得没错,所以外部介入因素不止她们两个人。”

雅映和润才在各国植物地理学家的帮助下,通过对摩斯巴纳的叶绿体DNA的分析重现了植物的分布图。由于气候导致的环境变异,很多摩斯巴纳被错误归类进了其他品种,给调查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但得益于各地学者的帮忙,他们亲自对比了这些植物的基因组。把诞生于森林村的摩斯巴纳设定为基因组A的原种后,再将依靠人为移动的小规模变异A'、A''等和自然形成群落的大规模变异B进行对比分析后,可以大致掌握扩散途径,以及绘制出离开温室的摩斯巴纳的移动地图。

在润才最后看过初稿并寄出前,雅映又读了一遍概要,一口气读完绪论和结论。为了这篇论文,雅映埋头苦干了几个月,从亲耳聆听娜奥米的故事的那一刻起,她的脑海中就想象出了这些内容,但这与亲眼看到地图是完全不同的体验。这是对人为造成植物分布的研究结果,也是证明了某个村庄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真实存在的结果。

在亚的斯亚贝巴的纳塔利咖啡店再次见到娜奥米时,雅映拿出平板电脑,打开事先准备好的资料。

长期以来,娜奥米并不知道埃塞俄比亚以外的地区发生了什么事,因为国际消息再次传入民间是在很久之后的事了。二十多年之后,娜奥米才听闻摩斯巴纳传播到世界各地覆盖全球的消息,但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很多内情只能靠推测而已。

“通过对摩斯巴纳基因组的分析,可以看到在哪里发生了变异。这些植物始于哪里,又移动到了哪里,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花费了多少时间,都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推测出来。人为传播单一品种的基因多样性很低,但在自然传播的过程中会提升基因的多样性,由此可以分辨出植物分布过程中哪些是人为传播,哪些是自然传播。”

雅映边说明边在地图上点着一个个点。

“这里可以看出摩斯巴纳的原种出现的地区,这里是森林村所在的马来西亚甲洞,在不远的地方最初形成了大规模群落。不只这里,离开森林村的人们前往世界各地,而且几乎同时在世界各地播种了摩斯巴纳的原种。”

一个接一个的点出现在不同的大陆与不同的国家。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