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当代富豪发家史 > 第二十二章 均瑶集团王均瑶家族 大哥38岁英年早逝俩弟弟带领均瑶高飞(第1页)

第二十二章 均瑶集团王均瑶家族 大哥38岁英年早逝俩弟弟带领均瑶高飞(第1页)

第二十二章均瑶集团王均瑶家族:大哥38岁英年早逝俩弟弟带领“均瑶”高飞

“黑暗中,我看着那些金属检测仪器发出幽绿的光和吱吱的声响,似乎感到死神温热的呼吸正向我靠拢。”深夜,躺在病**的王均瑶从梦中醒来,身上的疼痛让他难以入眠,而面对命运的无力感更让他痛彻心扉:“我曾经叱咤商界,无往不胜,在别人眼里,我的人生当然是成功的典范,但此刻,在病魔的面前,我频繁地回忆起我自己的一生,发现曾经让我感到无限得意的所有社会名誉和财富,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已全部变得暗淡无光,毫无意义。”

2004年11月7日,“胆大包天”的一代浙商王均瑶溘然长逝,年仅38岁。在离开这个他无限留恋的世界时,他写下了上面那些感性的文字,今天读来,令人唏嘘。但王均瑶曾制造的辉煌,仍让后来者津津乐道,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均瑶集团,在两个弟弟的带领下,在天际高飞。有人说,“遗忘才是真正的永别”。看着已经拥有多家上市公司的“均瑶”,两个弟弟可以告慰大哥:你,并没有走远。

山村走出商业奇才

1966年,王均瑶出生在温州苍南县大渔镇一个小村子。这里背依绵延的望州山,前靠开阔的大渔湾。风景虽秀丽,但人多地少,村民生活贫苦。王均瑶的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作为家中长子,少年时,为了维持生计,他早早就帮父母种田,打渔。1981年,他辍学外出打工,先在一个印刷厂当学徒,老板看他机灵勤快,让他跟着师傅跑业务。师傅对这个小伙子最大的印象是:胆子大,什么单位都敢进。这段走南闯北的经历开阔了他的眼界。不久他就离开印刷厂,开始自己做生意,卖不干胶、徽章、五金,反正什么赚钱就去做什么。小有积蓄后,他将二弟王均金、三弟王均豪都带了出来。

王均瑶年纪虽轻,却非常善于抓机会。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办。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综合性国际运动盛会。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长沙做生意的王均瑶听到一个消息,湖南场馆的负责人正四处寻找合适的礼品。他立马找到这位负责人,软磨硬泡加上低价,拿到了10万枚徽章的订单,后来又加工会旗、招牌等。三兄弟由此挣得了第一桶金。

这年的春节前夕,一帮在长沙做生意的温州人聚在一起,电锅里煮点小龙虾,喝着小酒,聊天吹牛。他们都在为如何回家过年发愁。平常火车票就难买,到了春节,更是一票难求。包汽车回家一路颠簸,很是辛苦。喝得有些醉意的王均瑶突然冒出一句:“要是能包个飞机回去就好了”。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说:“你真是异想天开,飞机是咱们能包的吗?”那时,大多数国人从来没有坐过飞机,包飞机简直就是痴人说梦。然而,爱琢磨事的王均瑶却当了真。

他跑到民航部门去问让不让包机,人家未置可否,表示要向上请示。一位副局长听了,直接回绝:“他们是不是疯了,政策上从来没有允许将飞机包给私人。”王均瑶不死心,三番五次去找,并向民航部门保证,亏了钱全算自己的。长沙民航局被他的执着打动,将这事拿到局里的办公会上商量,最后同意试一试,但要求他们证明自己是一个好企业。王均瑶又去求苍南县政府。这次还不错,县里觉得能帮在外地的同乡回家过年,是个好事,就同意盖章。此后,三兄弟跑了大半年,盖了一百多个公章,公文摞起来有几十公分厚,终算办妥了所有手续。

1991年7月28日,一架安24型飞机从长沙直飞温州。“看着飞机起飞的那一刻,感到哥几个真是太牛了”,老二王均金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充满自豪。这次飞行,三兄弟可谓名利双收:48个座位全部坐满,一趟下来,能赚3000元;国内各大媒体都给予大幅报道,美国的《纽约时报》曾这样评价他:“王(均瑶)超人的胆识、魄力和中国其他具有开拓和创业精神的企业家一样,可能引发中国民营经济的腾飞。”王均瑶成为中国包机第一人,被人们称为“胆大包天“。这一年,他只有25岁。

年底,王均瑶一盘算,半年不到,就挣了20多万元。尝到甜头的王均瑶一发而不可收。第二年,他成立温州天龙包机公司,相继在全国各大城市之间开通了50多条航线,每周的航班超过400个。

就在包机生意做的风生水起时,隐忧也出现了。一条航线一旦跑熟,航空公司看到有利可图,就收回自己运营。这种命运被别人掌握的感觉让王均瑶不安。他一边继续开辟航线,一边寻找自己能掌控的生意。

有一天,王均瑶看到一个报道,说中国人每年喝奶人均不到7公斤,喝白酒比喝奶还多。这让他动了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越来越注重健康。牛奶肯定是个好方向。1994,王氏三兄弟成立了均瑶乳业。他们签下多个奶场以保证奶源,又在国内率先采用超高温灭菌生产方式,将牛奶的保质期延长到半年。均瑶牛奶很快在市场上叫响,到2000年时,它已经进入中国乳业的前五名。

除了牛奶,王均瑶还将自己的触角伸到了出租车行业。1998年,温州对出租车管理方式进行改革。王均瑶以每辆70万元的价格,拍下上百辆出租车的经营权。这个价格基本上没有钱赚,但王均瑶却算得是另一笔账:一百多辆车挂着“均瑶”牌子,天天在温州四处转悠,这是多好的活广告。

年纪轻轻的王均瑶此时在当地已是家喻户晓,但永不满足的他,开始将自己的眼光投向更大的舞台。1999年,均瑶集团将总部搬到了上海,并在浦东征地270亩,投资3亿元建设总部大楼、酒店。

此后,王均瑶像一个拧紧了发条的钟表,再也停不下来。

2002年8月,均瑶集团以1。2亿入股武航,占有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18%的股份,开民营企业进入国家民航主业先河。

9月,湖北当阳乳品基地正式投产,首期投资5000万元,年产值2亿元。

10月,王均瑶花5个多亿买下位于上海肇家浜路的一座烂尾楼,将其改建为“均瑶国际广场”,仅这一个项目,他就可以赚一亿元。

2003年2月,均瑶集团用5。5亿元投资宜昌三峡机场,其中收购价3。5亿元,重新改造2亿元。

2003年6月16日,投资逾5亿元的宜昌均瑶国际广场开工。

壮志未酬英年早逝

然而,正当王均瑶的事业蒸蒸日上时,病魔却向他伸出了黑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