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当代富豪发家史 > 第二十一章 新鸿基郭炳湘家族 绑架被废红颜争产豪门内斗引生恩怨情仇(第1页)

第二十一章 新鸿基郭炳湘家族 绑架被废红颜争产豪门内斗引生恩怨情仇(第1页)

第二十一章新鸿基郭炳湘家族:绑架、被废、红颜争产豪门内斗引生恩怨情仇

2018年11月1日上午,一代香港富豪郭炳湘的葬礼在圣约翰教堂举行。葬礼上,名流云集,李嘉诚长子李泽钜、霍英东长子霍震霆等8位生前好友扶灵。然而表面的风光下,难掩裂痕。很多亲近的人没有能送他最后一程。有些人是能来没有来,比如他的母亲,90多岁高龄的她,不愿白发人送黑发人;有些人是想来来不了,比如他的二弟郭炳江,尚在狱中服刑;有些人是想来不让来,比如他的红颜知己唐锦馨。

郭炳湘一生大起大落,浮浮沉沉,曾在商海叱咤风云,也曾被悍匪绑架后受尽凌辱,曾与家人和衷共济,也曾反目成仇。撕裂的亲情即使愈合,也会留下除不掉的疤痕。这场备受瞩目的葬礼,让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郭家再次成为议论的焦点。

洋杂大王变身地产大亨

郭家这个大家族是怎样起家的?这还要从郭炳湘的父亲郭得胜说起。

与香港的其他三大家族不同,郭得胜是真正的白手起家。他是广东中山人,1911年,出生于澳门,小的时侯读过几年私塾。年龄稍长,就跟着做小生意的父亲走南闯北。父亲得病早逝后,他随母亲回到中山石岐老家,开了一间杂货店。郭得胜为人老实厚道,得到周边的邻居认可,小店的生意还不错。但好景不长,随着抗日战争爆发,郭家在当地难以立足,只得举家逃往澳门,继续靠经营杂货为生。经过几年苦心经营,郭得胜已是小有积蓄,他到广州、湛江等地开设分公司,还办了一家小型毛巾厂。

抗战胜利后,郭得胜感到澳门地域狭小,所以又带领家人迁到香港。他在热闹的上环租了一个铺面,创办鸿兴合记杂货店,经营杂货及工业原料批发。香港工商业当时正逐步恢复,市面越来越热闹。30多岁的郭得胜在生意上已褪去青涩,渐趋老练,杂货店也扩展为鸿昌百货批发商行。1949年,他与小自己18岁的邝肖卿结婚。邝肖卿年幼时家境殷实,父亲在广州不仅有多片土地,还开有大染坊。据说,她1929年出生时,父亲送的礼物是一套宅子。但在她7岁时,父亲不幸遇难,从此家道中落。婚后的几年,郭得胜春风得意,家庭、事业双丰收。三个儿子相继出生,鸿昌进出口公司也在1952年正式设立,专营洋货批发,货物不仅卖到港澳、广东,还扩展到东南亚各地。郭得胜也因此被人称为“洋杂大王”。此后,郭得胜又取得日本“YKK”拉链的经销权,当时香港是全球的纺织重要基地之一,郭得胜的拉链生意让他赚了不少钱。

50年代后期,香港的外贸出现严重萎缩,对内地的贸易额也一落千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因人口激增,香港地产价格直线上升。但要投资房地产,需要雄厚的资金。郭得胜找到自己好友冯景禧、李兆基,商量合资进军地产业。1958年,三人又联合其他几位股东,成立永业企业公司。因初期资本金比较小,公司只能先收来旧楼拆除,重建后出售。他们的第一个项目是沙田酒店,向霍英东学习,推出“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等售楼方式,让香港工薪阶层也能买得起房,一时间生意火爆异常。

看到前景广阔,三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决定脱离其他股东,各出了100万元,另起炉灶。1963年,新公司成立,取名“新鸿基”。“新”字是取自冯景禧的新禧公司,“鸿”字是取自郭得胜的鸿昌合记,“基”字是取自李兆基的名字。郭得胜任董事局主席,占股40%,冯景禧和李兆基任副主席,各占30%。这三个人各有特点,郭得胜年龄最大,稳重可靠,冯景禧早年尝试过各种生意,富有闯劲,李兆基出身商人世家,带着1000元独闯香港,打的一手好算盘。新鸿基初期的规模很小,职员只有十多名。而当时霍英东的立信公司早已声名鹊起。不过,三个人野心勃勃,干劲十足,每天工作都十几个小时。别人开发地产多集中在商业和工业用地,即使兴建住宅楼宇,也多往大型屋村或豪华住区发展。但新鸿基却看准了中小型住宅楼宇,这正适应了工商业的急剧发展及青年一代组建家庭的特点。“三剑客”的名声很快在地产界打响。

真正让新鸿基一飞冲天的是一场危机。1967年,受内地“文革”的影响,香港人心惶惶,出现动**。许多富豪、市民移民,临走时纷纷抛售房产,房价因此爆跌。郭得胜一时也拿不定主意,是走还是留。已经收拾了行装的冯景禧走到大街上,看着一个个自己曾心仪的物业,挂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低价,更是舍不得离开。三人在一起反复合计,觉得动**只是暂时的,一旦离开,多年的心血将付之东流,如果抓住眼前这个机会,新鸿基将再上层楼。“富贵险中求”!他们下定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大举购进了众多地皮和房产。看着这三个人近乎疯狂的举动,很多人都觉得他们这是不要命了。但没有想到仅一年后,香港局势渐趋稳定,地价、物业大幅回升,新鸿基一战成名,“三剑客”也赚得盆满钵满。

值得一提的是,敢于“火中取栗”的并只是这三位。李嘉诚、郑裕彤都在当时疯狂购置物业、地产,也正是这种“人弃我取”的勇气和眼光,造就了后来的香港四大家族,并延续至今。

1972年,中国对外关系持续改善。尼克松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中英关系、中德关系向好。偏安一隅的香港经济兴旺,推动香港股市一路狂奔,恒生指数较1969年增长7倍。借着这股东风,新鸿基地产于当年8月23日上市。本来郭得胜只想融资1亿港元,但股民的疯狂打乱了他的计划,融资额达到令人瞠目的10亿港元。

这次上市对于新鸿基和“三剑客”太重要了,因为即将到来的狂风骤雨,不知让多少香港企业巨轮沉没,让多少小老百姓倾家**产,欲哭无泪。

1973年初,香港股市已经进入癫狂。在“要股票不要钞票”的口号声中,市民一窝蜂地冲进市场抢购股票,政府为了给股市降温,甚至运用消防条例禁止股民进入交易所买卖股票。这一事件被人称为“消防员到交易所救火”。但泡沫终于还是碎了。1973年3月至9月中旬,恒生指数从1700多点跌至500多点,一些热门的大牛股甚至直接跌去九成。新鸿基的股票虽然也受到波及,但因为早就对股市的疯狂心存忌惮,郭得胜在高位套现,获得大笔现金,得以平安渡过股灾。

新鸿基上市大获成功后,曾经的三剑客羽翼渐丰,逐步单飞。冯景禧成立了新鸿基证券公司,李兆基成立了恒基兆业地产公司,看好地产行业的郭得胜留了下来。

几年后,香港从危机中缓过劲来,大量资本涌入,经济开始再次起飞,受此影响,房地产价格也水涨船高。已经60多岁的郭得胜依然锐意进取,盯上了新市镇的开发。先后在沙田、大埔、屯门等地低价拿地,整体开发,使这些原本比较偏远的地区,成为新热点。这种模式让新鸿基获利匪浅。1976年,公司实现赢利9000多万港元。80年代,香港前途问题让不少市民忧心忡忡,但郭得胜始终充满信心,并在每一次波动中,趁低买入。新鸿基的土地储备从1300万平方尺,增长到3200多万平方尺。同时,对于自己开发的大批商业地产只租不售,一边享受物业增值,一边收取大批租金,仅此一项,每年可以获利16亿港元。

在郭得胜的手上,新鸿基已经成为香港数一数二的地产商,他本人也从一个小商贩,变身为真正的大富豪。随着年事已高,郭得胜渐渐淡出日常管理。1990年10月,79岁的郭得胜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霍英东、邵逸夫、包玉刚等商界精英悉数出席葬礼,有评论说:“这几位扶灵者,就已掌握了半个香港的经济命脉。”

一部激**的大戏拉上了帷幕,下一幕会更精彩吗?

子承父业

郭得胜的三个儿子都很优秀。

在操心事业的同时,他对孩子们的教育也没有放松。老二郭炳江曾回忆父亲如何管教兄弟仨:“从小学到中学,父亲每天都只供应我们日常所需。环境虽好,每天我们上下课仍得自行乘搭公共汽车——没有司机接送。升上高中后,父亲每星期给我们每人港币6元;星期三和星期六2天上课半天,其余4天与同学们共进午餐。那时午餐每顿约港币1。1元至1。2元,剩下1元是车资。所以一分一毫都不能乱花,必须小心运用。我们打完球想买一瓶汽水,就得动用积蓄。看电影更不容易,必要时还须动用新年红包;所幸日常所费无几。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例如知道父母赚钱不容易,并且每一分钱都有其价值;一两毫钱也可以买鱼蛋吃,令人满足。我们常将剩下的零钱一分一毫地储蓄起来,到考试完毕后才高高兴兴地享用。”

正是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让兄弟三人好学上进。老大郭炳湘是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硕士;二弟郭炳江是同一学校的工商管理硕士;三弟郭炳联是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双料硕士。

1988年,三兄弟从父亲手里接过这副沉甸甸的担子,老大任总经理,老二老三担任副总经理。那段日子,三人齐心协力,带领新鸿基快速发展。1992年,新鸿基的市值超过了李嘉诚的长实地产,跃居香港地产股第一位。以至于李“超人”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式的感慨:郭得胜养了三个好儿子!

对于这段蜜月期,郭炳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颇为自得:“很幸运的就是有三个兄弟,最重要的事情都是大家一起决定,因为我们三兄弟的年纪都差不多,相差一两年,从小都在一个学校上学,所以大家关系很好,可以讲是亲密的战友,也是永远的战友。”

遭遇绑架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