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当代富豪发家史 > 02(第1页)

02(第1页)

02

而接下来的一场危机更让他们意识到不转不行。新津的鹌鹑养殖热潮给刘氏兄弟带来了财富,也让他们嗅到了危险。越来越多的人涌了进来,如果再这样下去,市场很可能会一夜崩塌,到时最受伤的还是农户。就在1986年底,他们与县政府一道行动起来。一封《告全县人民书》在各村的大喇叭里天天播,劝说大家不要再炒鹌鹑。但很多老百姓都不相信,甚至有传言,刘家四兄弟怕别人发财,哄骗人们少养鹌鹑。为了让老百姓信服,四兄弟做出了一个惊人举动:将自己养的10万只鹌鹑全部杀死,并对外宣布,再也不养了。

一场危机就此消弭,四兄弟也加快了转型的步子。他们投资400万,建起研究院,成功推出了“1号猪饲料”,希望饲料厂也改建完成,产品开始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接下来,他们要将自己的产品推到市场上。然而,一座险峻的高山横亘在他们面前:来自泰国的正大集团。

这家企业同样是一个传奇。1921年,来自广东澄海的青年谢易初到泰国谋生,靠8个银元做菜籽生意起步,逐渐发展起来。谢易初也有四个儿子,分别为谢正民、谢大民、谢中民和谢国民。四兄弟的名字连起来,就是“正大中国”。在谢家第二代的领军者老四谢国民的带领下,正大集团成为泰国最大的农牧企业。它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并因赞助中央台的正大综艺节目而家喻户晓。

“言行美好”四兄弟对阵“正大中国”四兄弟。一场好戏正式上演。作为小兄弟的希望公司连连出招,攻势凌厉。

对手的广告语是“正大正大,威力特大”,刘永好鼓捣出的广告语来的更直接:“养猪希望富,希望来帮助”、“吃一斤,长一斤,希望牌猪饲料就是精”。

四兄弟组建多路小分队,进村入户。很快,希望公司的广告语刷满了各村里的墙,他们培育的养猪示范户也成了一个个的活广告。为了扩大影响力,他们承包了四川电视台的空闲广告时段,天天狂轰滥炸,以至于当地人将四川台称为“猪台”。更厉害的是,希望饲料不但每吨便宜60元,而且老百姓可以先试用后付款。

这一通乱拳,让正大很快感受到了威力。它不得不跟进,先是每吨降价20元,然后又推出有奖销售。希望公司也降价20元,并推出中奖率更高的有奖销售。双方你来我往,开始一轮又一轮的降价。正大后来更是出了一记重拳:直接降价100多元,球一下子到了刘氏兄弟脚下。跟不跟?四兄弟算了算账,下定了决心:跟!咱们降140元。这一手让正大目瞪口呆。自己的规模远大于对手,如果这样拼下去,损失太大了。无奈之下,正大伸出了橄榄枝,双方坐下来谈和。

经此一役,希望饲料的名声大振,在四川的销量猛增。1991年,销量达到10万吨、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刘永好兄弟以小搏大,以弱胜强,不但为自己打出了一片天地,也让全国的养猪户因降价获益匪浅。

扩张

1990年前后,一股寒风让中国的私营经济感受到了凉意,在运动中常受冲击的企业主们,处于惶惶不安中。浙江台州的李书福将自己冰箱配件厂送给了乡政府,自己跑去上大学。山东临沂的王廷江将价值600万元资产的白瓷厂捐给村集体。

刘家四兄弟也感受到气氛的凝重。干部来调研的少了,执法部门检查的勤了。四兄弟对自己的公司进行了自查,发现税没有少缴,管理也都按制度来。但他们仍然不放心,陈育新拿着一张支票跑到税务局,请税务局随时扣税;刘永好跑到县里,向领导表态,将企业无偿交给政府,他们只做厂长,帮着管理。

刘永好后来说,那段时间,心理压力特别大,不知道会面临什么样的风雨。

1992年,开春的暖风吹散了阴云,姓社姓资的争论渐趋平息。中国经济重新驶上快车道。一直心怀忐忑、寝食难安的四兄弟,迎来了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大机遇。

1991年前后,越来越多的国营企业陷入困境,如何救活这些“老大难”令很多政府头痛。时年30多岁的山东诸城市长陈光来得彻底,把全市近270多家国营或集体企业都卖给了个人。

刘氏兄弟此时已是名声在外,不时有政府向他们“招手”,希望收编当地困难的饲料企业,而希望公司本身的两条生产线已经超负荷生产,亟需扩大规模。

双方一拍即合,希望公司由此开始狂飙突进。1993年,刘永行和刘永好两兄弟分头出击,曾在7天之内,拿下了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的4家饲料厂。每到一地,他们将自己的模式进行复制,一边建厂,一边进行推广。没有产品,就先从附近的厂里拉过去,等新厂投产,市场已经打开。如此滚动式扩张,很快让希望公司的红旗插遍了全国。两年后,它在各地的分公司已经超过30家。

分家

俗话说,树大分杈,子大分家。已经越来越大的希望公司,面临着如何开枝散叶。很多企业创始人往往在此过程中反目成仇,甚至大打出手,企业本身也可能分崩离析,一蹶不振。刘氏四兄弟的分家却非常平静,平静地会让有些人觉得无聊。

创业之初时,大家一心想着创业,钱谁出的多与少,力谁出的大或小,从来没人计较。为避免夫人“干政”,四兄弟还把老婆们都劝回了家,不在公司任职。

1991年8月,刘氏兄弟注册成立了“成都希望有限公司”,后来又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建立了国内第一家不冠地名的全国性企业集团。四兄弟在集团内不分高下:大哥是董事局主席,二哥是董事长,老三是总经理,老四是总裁。

到这年年底,希望公司的销售已经突破1亿元,四兄弟对企业的想法也渐渐有了差别。老大刘永言希望回归到自己钟爱的科研上,老三陈育新希望进军地产。老二刘永行和老四刘永好仍然看好饲料行业。其实,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四兄弟并非没有矛盾,但他们最大好处是,能够化解矛盾。他们召开家庭会议,决定对公司的产权进行明晰。他们的分配方式简单粗暴:全部平分,每人一份。这次分家,没有人斤斤计较,也没有纷争吵闹,除了家人,没有人知道。

第一次分家后,老大和老三已经各自发展,希望集团的扩张主要由刘永行和刘永好操刀。两兄弟共用一个办公室,办公桌面对面,业务上的事两人一商量就能办,老二签好的文件,推给对面的老四一签,就算通过了。在这一阶段,希望集团四处收购,规模越来越大。1994年底,公司产值达到17亿元。

就在此时,老二刘永行提出分开发展。当初,两兄弟在公司各有分工,不太善于言谈的刘永行主管业务,而更善于与人打交道、性格灵活的刘永好则代表集团,对外参加各种场合。一些政治荣誉也都相应落在他的头上。1994年,他当选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获得了大多数商人很难企及的政治地位。刘永好的光芒很难让刘永行没有一点看法。后来,刘永好说起这段历史时,曾表示:“我当时确实忽略了二哥的感受。”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两兄弟经过历练,已经从互补进化成两个“强人”:刘永行对外越来顺畅,刘永好内部管理也越来越熟悉。刘永行告诉四弟:我们都很能干,凑在一起太浪费资源了。?

最初,其他兄妹也曾劝说过,省里也有领导专门请把他们吃饭,建议不要分家。但刘永行去意已决,如果僵持下去对谁都不好。1995年,四兄弟又坐到了一起,商量二次分家。此时,作为家庭重要纽带的母亲郑康致,在1993年已经过世,但四兄弟在大哥的主持下,依然用简单而富于智慧的方式和平分手。原先属于四兄弟的财产仍旧均分,刘永行和刘永好两人的产业一人一半。对于全国的分公司分割,他们采用了“分的人后选”的办法。由刘永行出方案,刘永好先选。最终,老四选了长江以南区域,老二得到了长江以北区域。为避免自相残杀,双方约定以长江为界,10年内不得越线发展。

分家后,希望集团作为母体依然保留,下设四个二级集团:老大的大陆希望、老二的东方希望、老三的华西希望和老四的南方希望。刘氏兄弟的育种场像一粒种子一样,在这中国的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经过10多年风风雨雨,变成一棵参天大树。而今,大树又繁衍出一片树林。

繁衍

原来的一驾马车如今变成了四驾马车。四兄弟从此走向了不同道路,并在各自领域内,茁壮成长。

儿时就醉心于电子科研的老大刘永言,成立希望电子研究所,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高科技领域。他所研发的森兰变频器在行业内一路攻城掠地,曾连续多年蝉联国产变频器第一品牌。同时,大陆希望集团还进军建筑和酒店行业,旗下拥有多家高档酒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