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企业家的家庭背景 > 第二十六章 王永庆王永在家族 龙兄虎弟联手打下天下为争遗产后人官司不断(第1页)

第二十六章 王永庆王永在家族 龙兄虎弟联手打下天下为争遗产后人官司不断(第1页)

第二十六章王永庆王永在家族:龙兄虎弟联手打下天下为争遗产后人官司不断

在台湾企业史上,被称为“经营之神”的王永庆和弟弟王永在是绕不开的高峰。两个年轻人200元(台币,下同)起家,数十年栉风沐雨、戮力前行,造就了庞大的台塑集团。2021年,台塑集团实现营收2。46万亿元,税前利润4712亿元。在这个过程中,大哥刚,弟弟柔,大哥方,弟弟圆,二者珠联璧合,演绎了难得的兄弟创业佳话。不过,王永庆过世后,自己的三房子女为了争夺遗产,官司陆陆续续打了十多年,让弟弟王永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出身寒门

王永庆是地地道道的寒门子弟。

1917年1月18日,他出生于台湾台北市新店镇直潭,祖籍是福建安溪长坑乡,祖上一直是茶农。清朝道光年间,闽南地区发生严重灾荒,王永庆的曾祖父王天来跟随寡母许雪娘逃难到台湾,四处辗转后,落脚到直潭一个叫情人谷的山村。在这里,一家人重操旧业,仍然以种茶为生。王天来和妻子共生育六个儿子,其中四子王添泉就是王永庆的祖父。像很多吃了苦的茶农一样,王天来一直希望孩子们能走出农家,光宗耀祖。聪慧的王添泉被送到私塾,后来考中了秀才。此后他却没能再进一步。为了谋生,只能在村中开办私塾教书,生活依然清苦。王添泉的第一个妻子因病早逝,他与第二个妻子生育了三子一女。次子王长庚是王永庆的父亲。心灰意冷的王添泉对孩子们读书并不热心,因此,王长庚只能继续种茶。

王永庆出生时,台湾正处于日本占领时期,日本人的盘剥,让茶农的生活分外艰辛。而且种茶是季节性很强的产业,忙活一年,也难以填饱全家人肚子。无奈,王长庚只得在淡季到富人家中做苦力,或者到山中挖矿、烧砖。男人们上了山,家中就只剩下母亲詹样带着一群孩子艰难度日。王长庚有时两三个月才能捎钱回来,好多时候,詹样只能到邻居家借米下锅,熬上一锅稀粥,让孩子们分着喝一点。俗话说:勤快勤快,没饭有菜。詹样是一个话语不多,但性格坚韧的女人,为了让孩子不至于挨饿,她在院子外面开荒种菜,这个习惯一直到王永庆成为巨富后,她也没有改。在王永庆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把吃的留给丈夫和孩子,自己从早忙到晚。即使生弟弟妹妹,母亲也是自己动手。孩子出生当天,母亲简单收拾一下就下床,到菜地里忙碌。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小永庆从很小就开始帮着喂猪、挑水、捡柴。王永庆家附近有一条双轨的台车道,每天都有台车拉着柴火和煤炭经过。因为颠簸,总有一些柴火和煤块会掉落。每天早上,村里人成群结队守在车道边上,希望捡到“宝”。王永庆和母亲总是很早起来,赶在别人前面去捡煤块。但有时即使起得早,也有人比他们起得更早。因此,小永庆就和母亲沿着车道向前走很远的路,去没人的地方捡。从6岁开始,王永庆每天天没亮,就翻过山岗到水井里打水,一天来回五六趟,等到太阳出来,他也把家里的水缸装满了。

王永庆7岁那年,小学的教员动员他的父母,让孩子去读书。王长庚和妻子很犯难。村里多数孩子都是留在家里给父母当帮手,放牛、割草,多少还能补贴点家用。王家孩子多,饭都吃不饱,哪有钱送孩子读书?而且,王永庆的大姐也到了读书的年龄,两个孩子都读书,家里日子就更难了。家人商量来商量去,还是决定送王永庆去读书,大女儿留在家里干活。母亲四处借钱,才凑够了小永庆的学费。却再无力给他买鞋和文具。开学那天,王永庆只得光着脚丫,背着粗布巾扎成的书包,身上穿的裤子是用面粉袋改做的,上面还印着“中美合作”的字样。父亲王长庚将他送到新店国民小学,并告诉老师:“孩子给你们送来了,以后就交给你们了,不听话了该打就打”。

面对这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小永庆很珍惜。他每天早早起来,给家里打满水,然后走3公里到河边,再坐船渡河,过河后再走10公里,才能到学校。

为了能让小永庆继续学业,母亲必须多养一头猪,而给猪找饲料的活就落在了小永庆的头上。每天放学后他都要扛着50斤的饲料回家。因为年纪小,他每走500米都要休息一下,换个肩膀继续扛。

但即使如此艰辛,小永庆的学业也难以为继。原因是家中又出了变故。

上小学三年级时,王长庚得了一场大病,活干不动了,治病也需要花不少钱。这让本来就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一家人的生计完全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她既要侍奉年迈的公婆,又要照顾丈夫和孩子,因此,在王永庆的记忆中,母亲总是一天忙到晚。有一天晚上,母亲醒来后突然发现丈夫不在身边,她本能地感到事情不妙。于是把孩子们都叫醒,四处寻找。最后,在茶园的山坡下,发现已经奄奄一息的王长庚。原来,他看到妻子如此辛苦,孩子们依然经常饿肚子,觉得是自己的病拖累了这个家。满怀愧疚的他趁着妻儿熟睡时,自己跌跌撞撞地爬到山上的茶园,想在大榕树下上吊自尽。但幸运的是,他身体虚弱,在将自己吊到绳子上时,一下子跌倒,滚下了山坡。被救回来的王长庚苏醒后,与家人抱头痛哭。家庭的不幸让王永庆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命运。

走出大山

经过这场磨难,王长庚的病竟然奇迹般地好转了。他开始干一些轻活。母亲的负担也轻了一些。小学毕业后,王永庆再也无心上学。他吵着要到外边去闯**。王长庚就找到三弟王水源帮忙。王水源一直在外面做点小生意,在这个家里,算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1931年,他把王永庆带到了嘉义。就这样王永庆走出了大山,开始独闯世界。这一年,他15岁。

嘉义位于台湾省的西南部,虽然并不是大的城市,但它地处嘉南平原北端,除了东边一部分是丘陵外,其余都是肥沃的平原。一直是著名的渔米之乡。因为交通便利,成为台湾重要的粮食集散地。王永庆从情人谷来到这里,顿觉眼界大开。王水源将他安排到一家米店当学徒。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每个月有4块钱的工钱,米店里还天天都能有白米饭吃,这对王永庆来说,不啻来到天堂。因此他每天早早起来,跟着师傅后面忙前忙后,到了夜里,老板和师傅都可以喘口气了,王永庆又将店里收拾干净。他还留心米店的经营之道,对大主顾和老主顾都记到心里。

就这样忙了一年,王永庆对米店的生意渐渐驾轻就熟,开始动了自己开店的心思。这一年的春节,他回到家中,与父母商议。父母虽然很担心,但觉得王永庆有这样雄心还是应该支持。开店需要200元的本钱,王长庚将家里的积蓄全都拿了出来,又到亲朋好友借了一些,才将钱凑齐。

第二年开春,王永庆回到嘉义,找老板辞职。老板很吃惊,这个刚干了一年的小伙子是不是有点自不量力,米店是那么好开的吗?在众人惊讶的眼光下,王永庆给老板鞠了一躬,毅然走出米店。

大的地方太贵,他只能在一个偏僻小巷里租了间房,米店就算开张了。嘉义遍地都是米店,而且人们一般只光顾自己熟悉的店。王永庆的小店,开张好几天,一斗米也没卖出去。这可把王永庆急坏了。他关了店门,去拜会以前认识的老主顾,晚上躺在**,苦思冥想:“要想有顾客,自己就必须有比别的店强的地方。降价肯定不行,自己本小利薄,一降价就赔钱。”办法还真让他想出来了。当时大米都是人工碾压,米里秕糠、砂粒比较多。人们都是回家后自己清理,自己为什么不能先帮顾客清理呢?于是,王永庆和来帮忙的弟弟先将杂质处理干净,省去了顾客的麻烦。

为了方便顾客,王永庆还送米到家。顾客家里有几口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他都记到心里,等顾客米快吃完时,就提前送过去。每次去送米,如果顾客家里米缸里有陈米,他总是先把陈米倒出来,将米缸擦干净,然后再把新米倒进缸里,把陈米盖在上面,这样顾客就能先吃陈米。当时很多主顾生活拮据,都是先赊米,发了薪水再给米钱。王永庆就将每个主顾发薪水的日子记在账册上,等到顾客发了薪水才去收账,在这之前,从不去催。这样一来二去,很多顾客都被这个朴实的小伙子打动,米店的生意也一天天好了起来。

台湾有句俗话:“粜米卖布,赚钱有数”,是说米和布这种竞争充分的行业,利润微薄。当时,王永庆卖一斗米仅能赚一分钱,大部分利润都被上游的碾米厂赚走。王永庆决心向上延伸,开办自己的碾米厂。他用一年多来积攒的钱,租了一个大一点的房子,前面做门面,后面碾米。碾米作坊刚一开业,就遇到了劲敌。当时,台湾很多产业都掌握在日本人手上,而与王永庆比邻而居的就是日本人福岛正夫开办的碾米厂。它不但设备先进,还享受很多优惠政策。王永庆只能靠勤奋来补自己的短处。日本人的厂下午六点停工,王永庆就一直做到晚上十点半。碾米时,谷糠、粉尘乱飞,福岛正夫每天都会花三分钱洗一个热水澡,而王永庆为了省钱,无论冬夏,都是用凉水冲冲。

王永庆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先天环境的好坏不足喜亦不足悲,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

捡来的塑料产业

就在王永庆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时,世界风云却发生突变。1937年,日本人开始全面侵华,为了筹集战备物资,对粮食、煤炭等严格控制。到1941年时,整个嘉义仅剩下两家碾米厂,王永庆被迫关掉自己所有的生意,回到家乡直潭。在那段时间里,他买了一些林地,还先后开过砖厂、木材厂,但受当时环境的影响,都无疾而终。

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也正式收回。王永庆感到机会来了。他的米店和碾米厂都重新开张,第二年春天,王永庆又用10个月的时间建起了一个更大、设备更先进的碾米厂。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一场横祸不期而至。1947年3月11日,两个警察突然闯入碾米厂,将王永庆带走。家人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因为一车稻谷被怀疑跨区运输,违犯了禁令。虽然事后证明,这车稻谷是属于同一区的,但王永庆还是被关押了29天。愤愤不平的王永庆出狱后,发现自己其实已属万幸,一些碾米厂的老板甚至因这一罪名被判了死刑。

深感失望的王永庆只得再次忍痛关掉了稻米生意。但他并没有就此消沉,时刻关心时局变化,寻找新的机会。

从1950年开始,美国加大对台湾的援助力度,每年的援助金额约1亿美元。台湾“行政院”成立了相应机构,选出一批项目,配合经援。王永庆与好友从中看到了机会,提出申请,投资水泥、轮胎等行业。然而,他们的报告都石沉大海。一打听才知道,这些项目早已被人瓜分。后来让王永庆发家的塑料项目,则纯粹是捡来的。最初,PVC项目交给了原永丰余集团董事长何义,但他考察后发现,台湾地域狭小,生产出来的PVC粉根本没有竞争力,因此打了退堂鼓。主管化学工业的委员严演存急于找到一个下家,有经济实力又热心的王永庆进入他的视线。当时很多人都劝王永庆,别往火坑里跳,甚至有人说他会因此倾家**产。王永庆深入考察后,却得出了与何义相反的决定。他认为,烧碱生产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的一个大好条件。他和好友赵廷箴决心接下这个“烫手山芋”。后来,王永庆形容自己当年的情景时说:“我就像一只久经饥饿的瘦鹅看到食物一般,迫不及待地将之一口吞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