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鸿海郭台铭家族:10万元起家成为“代工之王”三弟因病早逝接班人难产
被人称为电子行业“成吉思汗”的郭台铭,霸气强悍,在鸿海内部犹如帝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心中却有着挥之不去的隐痛。2019年5月,在一次访谈节目中,主持人问他,作为身家2000亿(台币,下同)的富豪,有什么东西是最想用这些财富去换的?郭台铭立即回答:“我想把前妻与弟弟的生命换回来”。
这一年,郭台铭69岁。在经历了风风雨雨,登上财富的巅峰后,这位强人对人生有着更深刻的领悟:钱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生命是无价的。他先后向医院捐款300亿元,成立癌症研究中心,希望能挽回更多人的生命。
从1973年开始创业到今天,鸿海由一个小舢板变成一个强大的舰队,它的成长历程,就是电子行业、世界经济变幻的一个缩影。作为舰长的郭台铭时而顶风逆行,时而顺流直下。“真正的英雄,早就死在沙场上了,而不是回来拿奖章的人。”在鸿海的尾牙宴上,大手笔发奖金的郭台铭常常这样说。他是在提醒手下,也是在提醒自己,没有倒下,就要向前冲。
郭台铭和他的两个弟弟到底是如何冲过一个个的寒冬的?他的家庭又经受了什么?
10万元起家
郭台铭祖籍山西晋城市泽州县葛万村,1950年出生于台北县板桥市。父亲郭龄瑞(原名郭爱物)早年参加过抗战,解放前一直在青岛当警察。母亲初永真是山东烟台人,16岁时离开家乡到青岛谋生。在那里,她与郭龄瑞结婚,1948年,随丈夫迁居台湾。郭龄瑞作为一名小警察,无权无势,到台湾后,没有分到宿舍,只能和妻子寄居在板桥的妈祖庙里。郭台铭就出生在庙里,是家中长子。后来,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相继出生。初到台湾,郭家的主要生计来源是郭龄瑞当警察的薪水。因孩子多,一家人生活拮据。但父亲母亲个性坚强,时常教导郭台铭兄妹,要有志气、肯吃苦。“日子虽难,但一家人和和睦睦,孩子们也都好学上进”,郭台铭后来回忆说。
1966年,郭台铭考入海事专科学校。为了减轻父母负担,每到暑假他就去打工,橡胶厂、药厂都干过。毕业后,郭台铭进入台湾三大船务公司之一复兴航运公司,主要负责安排船期。这在当时算是一个美差,外贸公司如果想要出口货物,就必须求船务公司。郭台铭虽然只是普通员工,却是一个重要的关口。因此,每天都有人请郭台铭吃饭。1972年,他去军队服了两年兵役。后来,郭台铭有时被人称为“郭排长”,其管理风格以严厉著称,与这段经历密不可分。
1973年,郭台铭回到家乡台北县,寻找工作机会。一位早年结识的外贸公司的朋友告诉他一个信息:有笔塑料零件订单正在找公司承接。郭台铭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他找来几个朋友商议,决定成立自己的公司。这年2月,鸿海塑料公司诞生。郭台铭此时囊中羞涩,入股了10万元。就是这笔钱,也是母亲初永真从标会中借来的。但让郭台铭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刚开张,就遭遇石油危机,原料价格飞涨,小小的公司顿时陷入困境。几个合伙的股东都失去信心,提出撤股。郭台铭不想这么快放弃,他四处借钱却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妻子林淑如跑到娘家,求自己的父亲,借来70万元,郭台铭才得以将公司完全收了过来。郭台铭的妻子林淑如与他同岁,毕业于台北医学院,长相俊美。两人是在药厂实习时认识的,很快成为恋人。但他们的恋爱遭到林淑如父亲的坚决反对。林家家境优渥,郭台铭此时还只是一个穷小子,两家门不当户不对。但林淑如很坚定,非郭台铭不嫁。因此,郭台铭创业时,林家始终不肯施以援手,林淑如与父母关系也很紧张。此时郭台铭的企业命悬一线,林淑如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只得低头。
鸿海创业初期,主要是为黑白电视加工旋纽。员工只有15个,挤在一个80多平米的民房中。郭台铭名为老板,其实是头号工人兼设计师、销售员。他每天早出晚归,经常深夜才回家。为了避免影响妻儿休息,他和妻子分床睡。有一天早上,他问妻子,为什么孩子们晚上总是没完没了的哭闹。妻子眼里含泪对他说,你已经三个月没往家里拿钱了,我只能给孩子们喝米汤,代替奶粉。郭台铭这才明白。但就是这样,工厂的周转资金仍然非常紧张。郭台铭记得自己有一年临近春节,好不容易借了些钱发给了工人,兜里的剩的钱只够一家人吃顿年夜饭。
1977年,工厂渐渐有了起色,郭台铭手中也有了一笔钱,希望建立自己的模具厂。一直以来,郭台铭生产的塑料制品模具都是请别人制作。这些模具作坊集中在台北三重河堤附近,郭台铭每次接到新的订单,都急忙跑到那里,求师傅赶紧帮忙做。但模具店规模都不大,依靠有经验的师傅手工制作,速度慢,质量也不稳定。往往是郭台铭这边心急火燎,而模具店那边却慢条斯理。郭台铭意识到,鸿海想要以更快的速度接更大的订单,只能自己做模具。就在此时,小老板郭台铭还面临着另外两个**,让他犹豫不决。一天,一个掮客找到郭台铭,向他推销土地。这块地就在土城永福宫后面,每平方米只有不到300元。还有别的公司的老板动员他,多买原料,囤积起来。上世纪70年代末,台湾的制造业开始起飞。土地、原料价格快速上涨,很多老板靠买地、囤原料发了财。郭台铭也有点动心,但他还是决定将钱投到模具厂上。“土地、原料能让我赚快钱,但鸿海要想站住脚,就必须有超过别的厂家的独门武器”,郭台铭这样解释自己当年的决定。几年后,土城的那块地涨了三倍,而郭台铭的模具厂还没有收回成本。但郭台铭一点也不后悔,让他开心的是,自己从此不再受制于人,工厂也开始承接更大的订单,包括彩电用的变压器、电话零部件。“一个企业的创业者,一定要具备不受外界干扰的傻劲”,他表示。
如果说前几年郭台铭一直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话,一趟日本之行则让他看到了一束亮光。
1980年,30岁的他来到日本大阪,购买模具机器。参观完三菱公司,郭台铭独自回到旅馆。白天所见所听让他激动不已。这个时代,日本经过20多年的高速成长,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体,以松下、东芝、三菱等为代表的企业不但技术在全世界领先,而且以“母鸡带小鸡”的方式,带动了大批中小工厂。同时,日本的家电行业也在转型,电视、冰箱等趋于饱和,竞争激烈,电脑产业方兴未艾。一直以来,郭台铭考虑的是自己能生产什么就制造什么,而日本之行让他明白,应该更多的考虑市场需要。从日本回到台湾,郭台铭开始着手电脑连接器的生产。这次转型让鸿海这艘小船驶进了一望无垠的大海。1982年,鸿海在土城中山路建立自己的新厂房,面积700多平米,机器也大多从日本购进。第二年,鸿海的资本额就从1600万元增长到4600万元,员工也增加到300人。
到1985年时,鸿海的客户仍然集中在台湾。但电脑行业的真正大本营则是美国。1981年IBM开发了第一台个人电脑,此后迅速发展。台湾的各个大厂主要是为美国电脑代工。郭台铭一直渴望甩掉中间的大厂,直接与美国厂家做生意。这一年,他怀着忐忑的心情第一次来到美国,寻找机会。落地纽约时,是一个周五,当他下午赶到客户的办公室,对方已经离开提前度周末。他只得找一个便宜的汽车旅馆住下。为了省钱,他一天只吃一顿钣,一顿两个汉堡。好不容易等到周一,客户又一直在开会,郭台铭等了一天失望而归。直到周二下午,他才终于与采购员见上了面。见面时间仅有10分钟,采购员简单问了一下情况,给了他一张图,让他做个样品看看。
迈出第一步后,郭台铭开始自己“横扫”美国的模式。他与美国经理一同轮换开车,拜访客户。早上出发赶到一个城市,上午下午都见客户,晚上接着赶路。第二天赶到下一个城市。就这样与几十家美国公司建立联系。一路上,美国经理不但当司机,还是他免费的口语老师。后来,郭台铭喜欢讲美国黄石公园鸽子的故事,说明自己那段时间的心境。“每年夏天,我们都会到黄石公园玩,女儿最喜欢的是喂鸽子。可是有一次,我们却发现,公园里立了一块牌子,禁止游客喂鸽子。后来才知道,这些鸽子因为习惯了人的喂食,失去了觅食的能力。前一年下大雪,人们没去喂食,结果,这些鸽子全都饿死了。”
美国市场让鸿海的订单激增。1986年,郭台铭买下土城工业区一大片土地,扩建工厂。因郭台铭属虎,因此这个工厂被人称为虎跃厂。此后几年,虎跃厂的规模不断扩大,到1989年时,厂房占地达到1。1万平米,产值达到了10亿元,是台湾当之无愧的连接器第一厂。早在1985年,郭台铭就创立了“FOX”(富士康)的品牌。“FOX”代表模具Foxcavaty,“”代表连接器。另外,“FOX”也是英文“狐狸”的意思,代表着富士康像狐狸一样智慧和机敏。
1991年6月,鸿海实现上市。此时正值波斯湾战争,石油价格飞涨,一些公司纷纷倒闭。鸿海的上市不仅让郭台铭登上了财富的高峰,更让他获得大笔资金,惊险地渡过此次经济风波。
走出台湾一飞冲天
安德烈·纪德在《发现新大陆》一书中说:“如果没有勇气远离海岸线,那么你绝不可能发现新大陆”。成为台湾老大的郭台铭渴望找到更大的空间。他将目光投向了海峡对岸的深圳。1988年,郭台铭成为最早到深圳设厂的台商之一。此时的深圳,经过8年的开发,已经成为一片热土。地价与台湾相比便宜得如白送,人员工资只有台湾的五分之一,这让郭台铭心花怒放。初到深圳龙华,面对一片长满荒草的土地,他用胳膊画了一个大圈,对当地的政府官员豪气地说:“不用转了,只要看得见土地我全要了。”到2000年,富士康员工4万多人,占地2。3平方公里。走在龙华,随处都可看到富士康的标志,各个餐馆、商店都挤满富士康的员工。
进入大陆,让富士康这只大鹏直冲云霄。2000年,鸿海在大陆的出口额达到20亿美元,占中国电子产品出口的4%。大陆也取代台湾,成为鸿海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收入占比超过75%。
从此,鸿海的扩张之路一发不可收。从南向北,从东向西一路开厂。每到一地,各地都大开绿灯,像迎接财神爷。到2018年时,富士康在大陆的厂区超过40个,几乎遍及各个省份。
除了在大陆设厂,鸿海也在全球布局。捷克、墨西哥、印度、越南等都设有工厂。2007年,越南刚加入WTO,郭台铭就一下子在北宁买下400多公顷土地,宣布投资50亿美元,打造富士康越南版的“龙华”。
在扩大代工业务的同时,郭台铭一直寻求打造自己的新势力。2016年,经过长达四年的马拉松。鸿海以7000亿日元的代价,收购了日本夏普。此前它一直是鸿海液晶面板的上游供应商,拥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日本精品制造典型代表,但在与新兴科技巨头的激烈竞争中,渐渐落了下风。郭台铭对夏普垂青已久,但其主要对手三星也频频向夏普伸出橄榄枝。两雄相争让鸿海的收购一波三折。不过,性格坚强的郭台铭锲而不舍,终于抱得“美人”归。
鸿海崛起的“秘密”
2018年,富士康位居《财富》全球500强排名第24位,2021年,其营收超过1。34万亿元,在全世界的员工超过120万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商业帝国。一路走来,鸿海几乎是一路狂奔。有统计资料显示,1995年,鸿海年销售额25亿元,到2006年达到4000亿元,增长了160倍,年均增长率超过50%。是什么样的力量驱动着鸿海这辆战车如此快速地急驶?
到过鸿海的人,都能感觉到鸿海的“戒备森严”:保卫人员对每个进出的人和车辆进行盘查,各个车间的人员不准串岗,大大的警示标语随处可见。给人感觉好似进了军营。在富士康的厂区,每天早上7点半,员工们都要进行半小时的早会。所有进厂的员工都要先进行军训,每天5点半起床,踢正步、练站姿。进入车间,每一个工位的要求细化到个个环节。“走出实验室,就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这是郭台铭的名言。对员工如此,对干部也绝不手软。在富士康,任何级别的主管,只要犯错都会被罚站。“你的尿变黄了没有,如果没有,说明你还不够努力”。郭台铭对干部这番“尿论”的意思是说,尿是黄色的,证明干部没有功夫喝水。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一上午只跑两趟厕所。正是这种严苛的管理,才保证了富士康百万人的整齐划一和产品的品质。富士康最初的主打产品是电脑连接器。在一厘米宽、五厘米宽的插槽上,有400多个像针孔一样的洞。只要有一个洞出问题,整个电脑就无法运行。但富士康的良品率始终是全球最高。
除了高品质,郭台铭还有一个更锐利的武器:低价。富士康长期奉行的策略是“赤字接单,黑字出货”。即当一个产品利润高时不做,只有到了几乎没有空间时再冲进去,以别人亏钱的价格拿到订单,通过自己的内部管理,降低成本,保证自己还能有利润。对于自己的低价策略,郭台铭曾引用“流浪汉的故事”来解释:“在伦敦的街头,有一个流浪汉行乞时,遇到一个好心人,拿出一英镑和五十便士,问流浪汉要拿哪一个?流浪汉最后选择五十便士。有人问他,为什么选择少的而不是多的,他回答道,不希望别人觉得自己很贪心,希望细水长流。”面对富士康这样一个“价格屠夫”,所有对手都是又恨又怕。
郭台铭对自己、对竞争对手狠,但对客户完全是另一幅模样。“让我们去拯救水深火热的客户吧”,他经常给自己的下属这样讲。即使富士康已经是500强企业,郭台铭也经常亲自跑客户。有一次,他的一个经理到机场去接客户,但到了机场发现,另一家代工厂的董事长也在机场亲自接机。这位经理心知大事不好,懊悔不已。飞机落地后,众人一拥而上,希望能先接到客户。然而让所有人惊讶的是,与客户并肩走出来的竟然是郭台铭,两人有说有笑,很是亲密。原来郭台铭已经将客户的行踪查的一清二楚,然后,趁客户转机时,与他搭上了同一班飞机。郭台铭用“神仙、狗、老虎”来形容自己:接到订单是神仙,没能及时交工,被人骂成狗,竞争客户时像下山老虎。
郭氏的秘密武器还很多,如上下游垂直整合、打造自己快速反应能力、锻造干部“铁军”等。鸿海内部出了一个小册子,专门收录总裁的语录,因为他经常说“向上、向前、向全”、“人材、人才、人财”这样的三段短句,而被下属称为“郭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