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护肤成分,使用注意事项!
美白、抗衰、祛痘,感觉爱美人士一生都在为之奋斗,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达到这些目标呢?首先我们要了解让人变黑、变老及长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次,要知道哪些方法和美容用品是真正有效的。接下来,就跟我一起了解变白、变年轻、变光滑的秘密吧!
/美白淡斑成分/
美白的头号敌人就是黑色素。黑色素是由黑色素母细胞受到紫外线、皮肤炎症、内分泌等多种因素刺激,从而通过酪氨酸的多种反应分泌出的黑色素颗粒。黑色素颗粒再由基底层向上转移至表皮层,最终产生皮肤视觉上变黑变暗的结果。因此,美白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①抑制黑色素生成;②阻挡黑色素转移;③代谢黑色素。
热门美白成分解读
(1)维生素C
其也称作抗坏血酸,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皮肤美白成分,在皮肤美白方面有以下作用。
?美白,减少黑色素
降低酪氨酸酶的活性,进而从内减少黑色素的合成。同时也可以还原已经形成的黑色素、皮肤表面的色素斑及色素沉着。因此,它既可以预防又可以改善。
?清除皮肤的自由基
也就是早C晚A(白天涂抹含维生素C类护肤品,晚上用A醇类产品)中,C的由来。维生素C本身不是防晒剂,不能抵挡紫外线,但是在白天涂抹它可以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抗氧化保护膜。在皮肤被紫外线侵害出现自由基的时候,立刻将其中和,从而达到晒而不伤的保护作用。
?促进胶原蛋白再生
维生素C是胶原蛋白合成过程中所需的脯氨酰羟化酶(稳定胶原蛋白分子)和赖氨酰羟化酶(产生结构强度交联)两种酶的必要辅助因子。由于它能增强胶原蛋白的合成,所以维生素C具有抗衰老、增厚皮肤的作用。
?抗炎作用
在现代美容光电中应用很广泛,可以降低现代美容激光(调Q、皮秒、超皮秒、点阵)后导致的“反黑”、色素沉着的概率。
值得一提的是,维生素C特别娇气、脆弱,遇热、遇碱、遇光都会分解,因此,维生素C的原料不贵,贵的是保存加工的工艺。外用维生素C常用一些衍生物来弥补该缺陷,如维生素C糖苷、维生素C磷酸酯盐、维生素C棕榈酸酯等,都是我们在护肤品的配方表里常常见到的。衍生物虽然稳定,但其效果却不如原型维生素C优秀,因此,市面上还是有很多以原型维生素C为主要成分,在配方稳定性上下足功夫的尝试。比如,粉末分离方式保存或层层包裹技术等。
小酒窝伊森的美肤小课堂
这些维生素C的制作使用方法不靠谱
①口服维生素C片磨成粉,加水外用于皮肤美白。
②维生素C粉+身体乳,全身美白。
③维生素C粉+面膜,敷脸美白。
以上方法均不能达到任何美白作用,维生素C在你制作的过程中就已经失活。而且未加工的维生素C是水溶性的,无法渗透皮肤发挥作用。这些方法反而可能刺激你的皮肤,导致泛红过敏。
(2)氢醌
氢醌是被护肤界禁足的物质。它在皮肤科属于一线去色素药品,针对黄褐斑、雀斑、色素沉着有着显著的作用。但它的作用过于强大,可以通过凝结酪氨酸酶的氨基酸,从而起到破坏黑色素母细胞的作用。曾出现大量消费者投诉皮肤产生局部白斑、色素脱失的现象。因此,我不建议大家擅自去购买氢醌用作美白产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去选择。我国《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明确禁止了氢醌在化妆品中的添加。而日本和美国允许不超过2%浓度的添加使用。
氢醌强大但风险高,因此,护肤界找到了氢醌的安全替代——它的衍生物们。
(3)熊果苷
作为氢醌的糖基化衍生物,它可以在不破坏黑色素细胞的同时,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阻断多巴的合成,进一步降低多巴释放黑色素的数量,从而达到美白效果。
熊果苷的作用机制
目前有α–熊果苷、β–熊果苷、脱氧熊果苷等3种形式,可以从植物中提取、酶催化和有机合成。研究表明,它对紫外线造成的晒黑有不错的美白抗氧化及抗炎作用。
其中α–熊果苷的美白力是β–熊果苷的5~10倍,而第三种脱氧熊果苷,因在皮肤中可能释放氢醌,有损伤皮肤、导致敏感和致癌风险,因此被欧盟禁止添加。
(4)苯乙基间苯二酚
它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称:Symwhite377,简称377,和氢醌衍生物拥有相同的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从而减少黑色素的产生。除了有较好的美白效果,它对于皮肤的刺激性也很低,大部分人都可以耐受,因此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美白产品中。
苯乙基间苯二酚在化妆品中的推荐含量为1%~3%,小于此含量对皮肤中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弱,增白作用不明显,大于此含量可能产生细胞毒性,所以它在配方表中的排名并非越靠前就越好。
(5)曲酸
又称为曲菌酸。它可以通过与酪氨酸酶中的铜离子螯合,使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减少黑色素的生成。因为曲酸的稳定性很差,光、热、金属离子都容易使它氧化、变色,因此市面上开发出了曲酸双棕榈酸酯、曲酸亚麻酸酯等曲酸衍生物来克服该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