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叶圣陶传记500字 > 黄直录(第1页)

黄直录(第1页)

黄直录

【原文】

黄以方①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渊泉如渊’②地位?”

先生曰:“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乃指天以示之曰,“比如面前见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见天,也只是昭昭之天。只为许多房子墙壁遮蔽,便不见天之全体。若撤去房子墙壁,总是一个天矣。不可道跟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于此便见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

【注释】

①黄以方,名直,金鸡人。嘉靖进士。

②语出《中庸》,言周偏静之至也。

【译文】

黄以方问:“先生格致的学说,是随时格物来实现良知,那么知就是一部分的知,而不是全体的知了,怎么能达到‘广阔如天,深邃如渊’的地步呢?”

先生说:“人心就是天和渊。心的本体,无所不能,原本就是天,只因被私欲蒙蔽,天的本体才失去了。心中天理没有穷尽,原本就是渊,只因被私欲阻塞,渊的本体才失去了。如今念念不忘致良知,将这些障碍阻塞一并驱除,那么本体恢复之后,就是天、渊了。”于是指着天解释道,“比如面前看到的天,是明亮的天,四下看到的天,也还是明亮的天。只因为有许多房屋墙壁遮蔽着,就看不到天的全体,如果撤去这些房屋墙壁,还是这一个天。不能说面前的天是明亮的天,外面就不是明亮的天。从这里就能知道,部分的良知就是全体的良知,全体的良知就是部分的良知,本体总是一个。”

【原文】

先生曰:“圣贤非无功业气节,但其循着这天理则便是道。不可以事功气节名矣。”

【译文】

先生说:“圣贤不是没有建功立业的志向,但他们遵循天理,这就是道。圣贤并不是以事功而闻名的。”

【原文】

“‘发愤忘食’是圣人之志如此,真无有已时。‘乐以忘忧’①是圣人之道如此,真无有戚时。恐不必云得不得也。”

【注释】

①语系孔子自谓,见《论语·述而》篇。朱熹注云:“未得则发奋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

【译文】

“‘发愤忘食’,这是圣人的志向,真的没有停止的时候。‘乐以忘忧’,这是圣人的道行,真的没有忧惧的时候。恐怕不必说什么得到或者得不到。”

【原文】

先生曰:“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它了。”

【译文】

先生说:“我们这些人‘致良知’,只是各自随着自己的天分尽力。今天体悟良知到这个程度,只跟着今天所知的扩充到底,明天早上良知又有所开悟,就从明天所知的扩充到底,像这样才是‘精一’的功夫。与人论学,也必须随着别人的天分限制所能达到的地方进行。例如树木有这些萌芽,只用这些水去灌溉,萌芽继续生长,就继续加水。从双手合握粗细到合抱粗细,灌溉的功夫都是随着树芽的天分限制所能达到的地方进行的。如果只是这么小的树芽,有一桶水在,全都浇上去,就会泡坏它了。”

【原文】

问知行合一。

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来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译文】

有人向先生请教知行合一的问题。

先生说:“这就一定要知道我立言的宗旨。现在世人为学,只因为把知行分作两件事,因此,有一念头萌动,虽然是不善的,然而还未曾实践,就不去禁止。我现在讲一个‘知行合一’,正是要让人明白一念萌生,就是行动了,如果萌生了不善的念头,就要把这不善之念克制住,一定要彻彻底底不让那不善的念头潜伏在心中,这是我学问的最高宗旨。”

【原文】

“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后,却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圣人须是本体明了,亦何缘能尽知得。但不必知的,圣人自不消求知,其所当知的,圣人自能问人。如‘子入太庙,每事问’①之类。先儒谓‘虽知亦问,敬谨之至’,此说不可通。圣人于礼乐名物,不必尽知,然他知得一个天理,便自有许多节文度数出来。不知能问,亦即是天理节文所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