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叶圣陶传记500字 > 钱德洪录(第2页)

钱德洪录(第2页)

【原文】

先生曰:“‘天命之谓性’,命即是性。‘率性之谓道’,性即是道;‘修道之谓教’,道即是教。”

问:“如何道即是教?”

曰:“道即是良知。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是非只依着他,更无有不是处,这良知还是你的明师。”

【译文】

先生说:“‘天命之谓性’,天命就是本性。‘率性之谓道’,本性就是天道。‘修道之谓教’,天道就是教化。”

有人问:“为什么天道就是教化?”

先生说:“道就是良知。良知原本是完完全全,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是非只根据良知而来,也就没有其他不对的地方了,这良知也是你的明师。”

【原文】

问:“‘不睹不闻’是说本体,‘戒慎恐惧’是说功夫否?”

先生曰:“此处须信得本体原是不睹不闻的,亦原是戒慎恐惧的,戒慎恐惧不曾在不睹不闻上加得些子。见得真时,便谓戒慎恐惧是本体,不睹不闻是功夫亦得。”

【译文】

有人问:“‘不睹不闻’是说本体,‘戒慎恐惧’是说功夫吗?”

先生说:“这里必须坚信本体原来是不睹不闻的,也原本是戒慎恐惧的,戒慎恐惧不曾在不睹不闻上增加一点东西。如果认知得真切了,就算说戒慎恐惧是本体,不睹不闻是功夫,也是对的。”

【原文】

问:“通乎昼夜之道而知。”①

先生曰:“良知原是知昼知夜的。”

又问:“人睡熟时,良知亦不知了。”

曰:“不知何以一叫便应?”

曰:“良知常知,如何有睡熟时?”

曰:“向晦宴息,此亦造化常理。夜来天地混沌,形色俱泯,人亦耳目无所睹闻,众窍俱翕,此即良知收敛凝一时。天地既开、庶物露生,人亦耳目有所睹闻,众窍俱辟,此即良知妙用发生时。可见人心与天地一体。故上下与天地同流。今人不会宴息,夜来不是昏睡,是妄思魇寐。”

曰:“睡时功夫如何用?”

先生曰:“知昼即知夜矣。日间良知是顺应无滞的,夜间良知即是收敛凝一的,有梦即先兆。”

【注释】

①《易·系辞传》语。

【译文】

有人请教“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这句话。

先生说:“良知本来是知道昼夜的。”

那人又说:“人睡熟时,良知也就不知道了。”

先生说:“不知道的话,怎么会一叫就有反应呢?”

那人说:“良知既然常常知道,怎么会有睡熟的时候?”

先生说:“夜晚休息也是自然常理。夜晚天地一片朦胧,事物的形状颜色都消失了,人的眼睛耳朵也没什么可看可听的了,器官都停止了运作,这就是良知收敛凝聚时的情形。白天到来,万物复苏,眼睛耳朵也有可看可听的了,所有的器官都开始工作,这就是良知发挥奇妙作用的时刻。由此可见,人心与天地是一个整体,所以孟子说‘上下与天地同流’。现在的人不会休息,到了晚上不是昏睡就是胡思乱想做噩梦。”

那人问:“睡觉时怎么用功呢?”

先生说:“知道白天怎么用功,也就知道晚上怎么用功了。白天良知是畅通无阻的,夜晚良知是收敛凝聚的,有梦就是先兆。”

【原文】

又曰:“良知在夜气发的方是本体,以其无物欲之杂也。学者要使事物纷扰之时,常如夜气一般,就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译文】

先生又说:“良知在夜气中生发的是本体,因为它没有掺杂物欲。学者要在事物纷扰纠缠的时候,常常像夜气生发时一样持守,就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原文】

先生曰:“仙家说到虚,圣人岂能虚上加得一毫实?佛氏说到无,圣人岂能无上加得一毫有?但仙家说虚从养生上来,佛氏说无从出离生死苦海上来,却于本体上加却这些子意思在,便不是他虚无的本色了,便于本体有障碍。圣人只是还他良知的本色,更不着些子意在。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天的障碍。圣人只是顺其良知之发用,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碍?”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