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叶圣陶传记500字 > 04(第4页)

04(第4页)

【原文】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

【译文】

先生说:“善念萌发,要有所意识,进而扩充它;恶念萌发,也要有所意识,然后遏制它。认知、扩充、遏制,都是意志的作用,是天赋的智慧。圣人只有这种意志,学者应该存养这种意志。”

【原文】

澄曰:“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闲思杂虑,如何亦谓之私欲?”

先生曰:“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如汝心中决知是无有做劫盗的思虑,何也?以汝元无是心也。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译文】

陆澄说:“好色、贪财、慕名这些心思,肯定是私欲。但像是闲思杂念这些,为什么也称为私欲呢?”

先生说:“这些毕竟还是从好色、贪财、慕名等根源上生发出来的,自己寻求这些根源就能发现。比如,你心中一定知道自己没有做盗贼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你原本就没有这种心思。你如果对财物、美色、名、利等的心思,全都像不做盗贼的念头一样,消灭干净,彻彻底底只是心的本体,哪会有什么闲思杂念呢?这就是‘寂然不动’,就是‘未发之中’,就是‘廓然大公’。自然也是‘感而遂通’,自然能够‘发而中节’,自然可以‘物来顺应’。”

【原文】

问“志至气次”①。

先生曰:“志之所至,气亦至焉之谓,非极至、次贰之谓。‘持其志’则养气在其中;‘无暴其气’,则亦持其志矣。孟子救告子之偏,故如此夹持说。”

【注释】

①《孟子·公孙丑》篇孟子告公孙丑云:“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日,持其志,无暴其气。”

【译文】

有人向先生请教“志至气次”的问题。

先生说:“这是‘心志所到达的地方,气节也跟着到达’的意思,而不是‘心志是极致,气节次之’的意思。‘坚持心志’,存养气节就在其中了。‘气节不出现问题’,也就是坚持心志。孟子为了纠正告子的偏见,所以才这样辅助着解释。”

【原文】

问:“先儒曰:‘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①如何?”

先生曰:“不然,如此却乃伪也。圣人如天。无往而非天,三光之上,天也;九地之下,亦天也,天何尝有降而自卑?此所谓大而化之也。贤人如山岳,守其高而已。然百仞者不能引而为千仞,千仞者不能引而为万仞。是贤人未尝引而自高也,引而自高则伪矣。”

【注释】

①降而自卑,言勉自损下以就庸众也。引而自高,言勉自升起以企上圣也。

【译文】

有人问:“先儒说:‘圣人论道,一定是谦逊而朴素的。贤人的言论,则是自我推举而高看的。’这句话对吗?”

先生说:“不对。这样就是虚假诡诈了。圣人如同天,无论到哪里天都在。日月星辰之上,是天,三界九泉之下,也是天,天什么时候谦逊而不朴素了呢?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大而化之。贤人如同山岳,保持着它的高度而已。但是百仞高的山岳不能自拔变成千仞高,千仞高的山岳不能自拔变成万仞高,所以贤人也未抬高自己,若是这样就是虚假诡诈了。”

【原文】

问:“伊川谓‘不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延平却教学者看未发之前气象,①何如?”

先生曰:“皆是也。伊川恐人于未发前讨个中,把中做一物看,如吾向所谓认气定时做中,故令只于涵养省察上用功。延平恐人未便有下手处,故令人时时刻刻求未发前气象,使人正目而视惟此,倾耳而听惟此,即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②的工夫。皆古人不得已诱人之言也。”

【注释】

①苏昞问:“‘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可否?”程颐曰:“不可。既思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之,又却是思也,既思即是已发。才发便谓之和,不可谓之中也。”延平,宋李侗,字愿中,南剑人。从学罗从彦,为所称许。退而结茅山田,谢绝世故,饮食或不充,怡然自得。其始学也,默坐澄心,以验夫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气象为何如。久之而知天下之大本,在乎是也。有《延平答问》及《附录》。

②《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此处语本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