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叶圣陶传记500字 > 04(第3页)

04(第3页)

有人问:“道只有一个。古人谈论道,见解往往不同,求道是否也有要领呢?”

先生说:“道没有具体的方向和形体,不可执着。拘泥于文义,想从中求道,离道的本意就远了。现在的人只说天,其实哪里见过天呢?认为日、月、风、雷是天,是不对的,认为人、物、草、木不是天,也是不对的。道就是天,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什么都是道。人仅凭一己之见,认定道就是这样,所以道才有所不同。如果知道要向深处探求,认识了自己的本心,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这个道,古今交错,不分始终,又有什么异同?心就是道,道就是天,明白了心也就知道、知天了。”

先生又说:“各位要想实际看到这个道,必须从自己心中体会认识,不是到心外去寻求,这样才可能有所发现。”

【原文】

问:“名物度数,亦须先讲求否?”

先生曰:“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无施不可。苟无是心,虽预先讲得世上许多名物度数,与己原不相干,只是装缀,临时自行不去。亦不是将名物度数全然不理,只要‘知所先后,则近道’①。”

又曰:“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如夔之乐,稷之种,是他资性合下便如此。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到得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使夔、稷易艺而为,当亦能之。”

又曰:“如‘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皆是‘不器’。此惟养得心体正者能之。”

【注释】

①语出《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有人问:“事物的名称、实物、仪则、数目,需要预先研究吗?”

先生说:“人只要能存养自己的心体,那么就已经包含这些了。倘若心体存养已达到了‘未发之中’,自然也就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是什么都可以做。如果没有达到,即使事先能够研究世上再多的名称、实物、仪则、数目,与自己本心并不相关,只是临时的点缀装饰,没有什么用处。这也不是完全不管名称、实物、仪则、数目,只要‘知道所做事情的先后顺序,就接近道了’。”

先生又说:“人要根据自己的天赋造就自己,才会有所作为。比如夔擅长音乐,后稷擅长种植,这是他们的资质天性造就的。造就一个人,也只是要他的本心天理纯粹。运用事物的时候,都从天理上生发出来,然后才可以称为‘才’。达到天理纯粹的境界,才能不会只局限于一个方面。让夔和稷交换才能,也是可以的。”

先生又说:“正如《中庸》所说‘身处富贵,就做富贵时该做的事。身陷困境,就做患难时该做的事’,都是‘不器’。这只有心体存养得纯正的人才能做到。”

【原文】

“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时先生在塘边坐,傍有井,故以之喻学云。

【译文】

先生说:“与其得到一个面积大但没有源头的池塘,不如得到一个面积小但有水源的水井,这样水才能源源不断。”

当时,先生坐在水塘边,旁边有井,于是用它们来比喻做学问。

【原文】

问:“世道日降,太古时气象如何复见得?”

先生曰:“一日便是一元①。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

【注释】

①一元,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

【译文】

有人问:“世道日渐衰微,远古时期的气象怎么能再出现呢?”

先生说:“一天就是一元。人们早上起来,还没有与事物接触,这时心中的清明景象,就如同在伏羲时代游历一样。”

【原文】

问:“心要逐物,如何则可?”

先生曰:“入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职,天下乃治。心统五官,亦要如此。今眼要视时,心便逐在色上;耳要听时,心便逐在声上。如人君要选官时,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调军时,便自去坐在兵部。如此,岂惟失却君体,六卿亦皆不得其职。”

【译文】

有人问:“心要去追求外物,应该怎么办?”

先生说:“人世君主庄严临朝,清简为政,六卿分掌职责,天下就安定太平了。人心统领五官,也要这样。如今眼睛要看时,心就追求色相;耳朵要听时,心就追求声音。就如人世君主要选官的时候,就亲自到吏部去;要调动军队的时候,就亲自坐在兵部。这样,岂不是有失君王的身份吗?六卿也都无法尽到他们的职责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