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叶圣陶人物传记 > 答欧阳崇一(第1页)

答欧阳崇一(第1页)

答欧阳崇一

【原文】

崇一来书云:“师云:‘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窃意良知虽不由见闻而有,然学者之知,未常不由见闻而发。滞于见闻固非,而见闻亦良知之用也。今日‘落在第二义’,恐为专以见闻为学者而言,若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似亦知行合一之功矣。如何?”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孔子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①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今云专求之见闻之末,则是失却头脑,而已落在第二义矣。近时同志中,盖已莫不知有“致良知”之说,然其功夫尚多鹘突者,正是欠此一问。

大抵学问功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故只是一事。若曰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则语意之间未免为二。此与专求之见闻之末者虽稍不同,其为未得精一之旨,则一而已。“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既云“择”,又云“识”,其良知亦未尝不行于其间。但其用意乃专在多闻多见上去择、识,则已失却头脑矣。崇一于此等处见得当已分晓,今日之问,正为发明此学,于同志中极有益,但语意未莹,则毫厘千里,亦不容不精察之也。

【注释】

①见《论语·子罕》篇。

【译文】

崇一来信写道:“先生说:‘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我认为良知虽然不是从见闻而来,然而学者的知识,未尝不是从见闻中生发出来的。拘泥于见闻固然不对,但见闻也是良知的应用。现在说的‘落在第二义’,恐怕是针对专门把见闻当作学问的人来说的。如果为了致知而在见闻上寻求,似乎也是知行合一的功夫了。这样说对吗?”

良知不是从见闻而来,然而见闻也无不都是良知的应用。因此良知不拘泥于见闻,也离不开见闻。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啊。”良知之外,没有其他的知识了。因此“致良知”是学问最关键的地方,是圣人教人的第一要义。现在说专门探求见闻的末节,就是失去重点,而已经落在第二位了。最近一段时间,大家都知道有“致良知”的学说,然而功夫仍然还有很多粗糙糊涂的地方,正是缺少这个疑问。

大体上学问功夫一定要在最关键的地方把握住主意,如果把“致良知”当作最关键的地方,那么凡是多闻多见莫不是“致良知”的功夫。日常生活中,见识应酬虽然头绪繁多,但都是良知的发挥作用,除了见识应酬,也就没有良知可致,因此这两者也只是一件事。如果说致良知要从见闻上探求,那么言语之间不免就把良知和见闻分成两件事了,这与专门在见闻上探求的细节稍有不同,但他们不懂得“精一”的主旨则是相同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既然说到择,又说到识,可见良知已经在中间发挥作用,但是其用意还是在多闻多见上选择、认知的,这就失去了最关健的环节。你对这些问题认识得已经非常清楚,今天这样的疑问,正是为阐发良知学说,这对大家非常有益。只是意思表达得还不太明白,可能会出现毫厘千里的谬误,所以不能不审慎体察。

【原文】

来书云:“师云:‘《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心之本体即是天理,有何可思虑得!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体,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若安排思索,便是自私用智矣。’学者之蔽,大率非沉空守寂则安排思索。德辛壬之岁着前一病,近又着后一病。但思索亦是良知发用,其与私意安排者何所取别?恐认贼作子,惑而不知也。”

“思日睿,睿作圣。”①“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②思其可少乎?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正是自私用智,其为丧失良知,一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纷纭劳扰,良知亦自会分别得。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所以认贼作子,正为致知之学不明,不知在良知上体认之耳。

【注释】

①见《周书·洪范》篇。

②孟子语,见《孟子·告子》篇。

【译文】

来信写道:“先生说:‘《系辞》中说的何思何虑,是说所思所虑的只是天理,没有其他的思虑,而不是无思无虑。心之本体就是天理,有什么可思虑的呢!学者用功,虽然千思万虑,都只是要恢复他的本体,不是用私意去安排思索出天理来。如果安排思索,就是自私用智了。’学者的弊病,大多不是枯守空寂,就是安排思索。我在辛已到壬午年间犯着前一个毛病,近来又犯后一个毛病。但思索也是良知的生发作用,它与私意安排的有什么区别呢?恐怕自己会认贼作子,迷惑而不自知。”

“思日睿,睿作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怎么能缺少思虑呢?枯守空寂,与安排思索,正是自私用智,也是丧失良知。良知是天理的昭明灵觉所在之处,因此良知就是天理,思虑是良知的生发作用。如果是良知生发作用的思虑,那么所思考的都莫非天理了。良知生发作用的思虑,自然明了简洁,良知也自然可以理解。如果是私意安排的思虑,自然就是纷纭烦扰,良知也自然能够分辨清楚。思虑的是非正邪,良知没有不能自己明白的。所谓认贼作子,正是致知的学问还不明白,不知道要在良知上体察认知而已。

【原文】

来书又云:“师云:‘为学终身只是一事,不论有事无事,只是这一件。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分为两事也。’窃意觉精力衰弱,不足以终身事者,良知也。宁不了事,且加休养,致知也。如何却为两事?若事变之来,有事势不容不了,而精力虽衰,稍鼓舞亦能支持,则持志以帅气①可矣。然言动终无气力,毕事则困惫已甚,不几于暴其气已乎?此其轻重缓急,良知固未尝不知,然或迫于事势,安能顾精力?或因于精力,安能顾事势?如之何则可?”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