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叶圣陶自传 > 黄省曾录(第2页)

黄省曾录(第2页)

【原文】

一友问:“读书不记得如何?”

先生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译文】

一位学友问:“读书记不住怎么办?”

先生说:“只要理解就够了,为什么要记得?理解已经是落在次要的位置了,只要明白自己的心体。如果只是要记得,就无法理解;如果只是要理解,就无法明白自己的心体。”

【原文】

问:“‘逝者如斯’①是说自家心性活泼泼地否?”

先生曰:“然。须要时时用致良知的功夫,方才活泼泼地,方才与他川水一般。若须臾间断,便与天地不相似。此是学问极至处,圣人也只如此。”

【注释】

①《论语·子罕》篇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有人问:“‘逝者如斯’这是说自己心性生动活泼吗?”

先生说:“是的。一定要时时刻刻下致良知的功夫,才能使得心性生动活泼,才能使得心性如河流中的水一样。如果有片刻间断,就与天地不一样了。这是学问极致的地方,圣人也只是如此而已。”

【原文】

问志士、仁人①章。

先生曰:“只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宛转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却丢去了。忍心害理,何者不为?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学者要于此等处看得明白。比干、龙逢,只为也看得分明,所以能成就得他的仁。”

【注释】

①《论语·卫灵公》篇云:“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译文】

有人向先生请教“志士、仁人”一章。

先生说:“只是因为世上的人都把自家性命看得太重,不管是否该死,一定要辗转委曲求全,这样把天理都丢弃了。忍心残害天理,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呢?如果违背了天理,就与禽兽没有区别,就算苟且偷生在世上千百年,也不过是做了千百年的禽兽而已。学者要在这些地方看得明白。比干、龙逢,只因为看得分明,所以能成就他们的仁。”

【原文】

问:“叔孙武叔①毁仲尼,大圣人如何犹不免于毁谤?”

先生曰:“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若自己是个象恭色庄、不坚不介的,纵然没一个人说他,他的恶意终须一日发露。所以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②毁誉在外的,安能避得,只要自修何如尔。”

【注释】

①叔孙武叔,名州仇,春秋鲁人。《论语·子张》篇记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斥之。

②见《孟子·离娄》篇。

【译文】

有人问:“叔孙武叔诽谤孔子,为什么大圣人也不能免于被诽谤呢?”

先生说:“诽谤是从身外来的,即便是圣人又如何能避免得了?人贵在自我修养,如果自己实实在在是个圣贤,纵然其他人都诽谤他,也不能对他有所损害。就像浮云遮蔽太阳,怎么能损害太阳的光明呢?如果自己是个外貌恭谨端庄,内在动摇无德的,纵然没有一个人诽谤他,他的恶意终究会有一天生发出来。所以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毁誉在外的,怎能避免呢?只要自我修养就够了。”

【原文】

刘君亮①要在山中静坐。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