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叶圣陶自传 > 03(第2页)

03(第2页)

①鸿胪寺,掌赞导相礼之官也。仓,言衙舍也。

②语出《大学》。

③毁不灭性,意为孝子虽悲伤,但应有度,不能失去本性。语出《孝经·丧亲》:“孝子之丧亲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编者注

【译文】

陆澄在鸿胪寺暂住,突然家信送到,说他的儿子病危。陆澄心里非常忧闷。

先生说:“这时正适合用功。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平时讲学有什么用呢?人就是要在这种时候磨炼自己。父亲爱儿子,自然感情极深,然而天理也有它自己中和的地方,超过了就是私心。人们在此时大多认为按照天理应该忧伤,于是一向忧伤困苦,不知已经陷入了‘心有忧患,不得纯正’的地步。一般人的情欲感受,过分的多,不够的少,稍有过分,就不再是心的本体,必须调整适中才可以。比如父母去世,做儿女的恨不得跟着哭死心里才痛快。然而圣人却说‘不能过分悲哀而失去本性’,并不是圣人强制要求人们的情感,天理本体,自有它的分寸,不能太过。人只要明白了心的本来状态,自然就不会增减一分一毫了。”

【原文】

“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①。今人未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

【注释】

①《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此处语本此。

【译文】

先生说:“不能说平常人‘都能保持情感未发时的中正状态’。因为本体与作用同源,有什么样的本体,就有什么样的作用。有‘未发之中’,就有‘发而皆中节之和’。现在的人不能‘发而皆中节之和’,是因为他未能做到‘未发之中’。”

【原文】

“《易》之辞是‘初九,潜龙勿用’六字;《易》之象是初画;《易》之变是值其画;《易》之占是用其辞。”①

【注释】

①辞,《易》爻、卦之辞也。“初九,潜龙勿用”,《易》乾卦爻辞。初,初画也。九,阳数,乾之初画为阳也。潜龙勿用,内敛而不外展之意也。象,取于事以为象征也。变,变化也。值其画,言各爻当其画而成变化也。占,占吉凶也。用其辞,言就爻、卦之辞所称,以知吉凶,所谓“玩其辞”也。

【译文】

先生说:“《周易》的爻辞是‘初九,潜龙勿用’六个字;《周易》的卦象是指初九爻;《周易》的变化是出现新爻;《周易》的占卜是利用卦辞和爻辞。”

【原文】

“‘夜气’①是就常人说。学者能用功,则日间有事无事,皆是此气翕聚②发生处。圣人则不消说‘夜气’。”

【注释】

①《孟子·告子》篇,孟子既以牛山固生木喻人性本善,以斧斤伐之、牛羊害之喻本性放失,续云:“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至于本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稀;则其旦画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夜气,言未与物接时一种清明之气也。

②翕聚,xījù,会聚。——编者注

【译文】

存养“夜气”是对平常人而言的。学者如果能够用功,那么白天无论有事无事,都是“夜气”在收敛聚合发散。圣人则不必说“夜气”。

【原文】

澄问操存舍亡①章。

曰:“‘出人无时,莫知其乡。’此虽就常人心说,学者亦须是知得心之本体亦元是如此,则操存功夫始没病痛。不可便谓出为亡,人为存。若论本体,元是无出无入的。若论出入,则其思虑运用是出。然主宰常昭昭在此,何出之有?既无所出,何入之有?程子所谓‘腔子’②,亦只是天理而已。虽终日应酬而不出天理,即是在腔子里。若出天理,斯谓之放,斯谓之亡。”

又曰:“出入亦只是动静,动静无端,岂有乡邪?”

【注释】

①上注所录《孟子》一章之末引孔子云:“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操,持守之也。舍,放纵之也。乡,犹处也。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言存亡之机甚微也。

②其语为“心要在腔子里”。意即孟子所称“放心”之反,要此心长存而不放失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