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叶圣陶小传500字 > 02(第1页)

02(第1页)

02

【原文】

问:“声、色、货、利,恐良知亦不能无。”

先生曰:“固然。但初学用功,却须扫除**涤,勿使留积,则适然来遇,始不为累,自然顺而应之。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发无蔽,则声、色、货、利之交,无非天则流行矣。”

【译文】

又问:“关于声、色、货、利,只怕良知也不能没有。”

先生说:“当然啦!但是,初学用功时,千万要**涤干净,不使声、色、货、利留存于心中。如此,偶尔碰到声、色、货、利,才不会成为负担,自然会去依循良知并对它作出反应。良知仅在声、色、货、利上用功。若能使所致的良知精细明白,毫无一丝蒙蔽,那么,即便与声、色、货、利交往,也无不是天理的作用。”

【原文】

先生曰:“吾与诸公讲‘致知’‘格物’,日日是此,讲一二十年俱是如此。诸君听吾言,实去用功,见吾讲一番,自觉长进一番。否则只作一场话说,虽听之亦何用?”

【译文】

先生说:“我向各位讲习致知格物,每天如此。讲十年、二十年,也是如此。各位听讲后,实实在在地去用功,听我再讲一遍,自然感觉会有一定的进步。不然,只当作一场演说,即便听了又有何益?”

【原文】

先生曰:“人之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感而遂通的。‘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译文】

先生说:“人之本体,经常是寂然不动的,经常是感而遂通的。‘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正是这个道理。

【原文】

一友举:“佛家以手指显出,问曰:‘众曾见否?’众曰:‘见之。’复以手指入袖。问曰:‘众还见否?’众曰:‘不见。’佛说:‘还未见性。’此义未明。”

先生曰:“手指有见有不见,尔之见性常在。人之心神只在有睹有闻上驰鹜。不在不睹不闻上着实用功。盖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工夫。学者时时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工夫方有个实落处。久久成熟后,则不须着力,不待防检,而真性自不息矣。岂以在外者之闻见为累哉?”

【译文】

有位学友举出一个例子说,一位禅师伸出手指问:“你们看见了没有?”大家都说:“看见了。”禅师把手指插入袖中,又问:“你们还能看见吗?”大家都说:“看不见。”禅师于是说众人还未见性。这位学友不理解禅师的意思。

先生说:“手指有看得见与看不见时,但是,你能看见的性则永远存在。人的心神只在能见能闻上驰骋,而不在不见不闻上切实用功。然而,不见不闻是良知的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功夫。学习者唯有时时去看他看不见、听他听不到的本体,功夫方有一个着落的地方。时间一长,当功夫纯熟后,就不用费力了,不用提防检点,人的真性也就自然生生不息了。它又岂能被外在的见闻所负累呢?”

【原文】

问:“先儒谓‘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同一活泼泼地。”

先生曰:“亦是。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功夫。此理非惟不可离,实亦不得而离也。无往而非道,无往而非功夫。”

【译文】

有人问:“为什么先儒认为‘鸢飞鱼跃’和‘必有事焉’,都是充满生机的?”

先生说:“这也有道理。天地间充满生机的,都是这个理,也就是我良知的流行不止。‘致良知’就是‘必有事’的功夫。这个理不仅不能脱离,实际上也不可能离开。无往而不是道,也就是无往而不是功夫。”

【原文】

先生曰:“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捆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若茫茫****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痒,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

【译文】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