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叶圣陶小传500字 > 钱德洪录(第1页)

钱德洪录(第1页)

钱德洪录

【原文】

何廷仁①、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先生顾而言曰:“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

侯璧起而对曰:“珙亦愿立志。”

先生曰:“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

对曰:“愿立必为圣人之志。”

先生曰:“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无不尽。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

洪初闻时心若未服,听说到,不觉悚汗。

【注释】

①何廷仁,初名泰,以字行,改字性之,号善山,雩都人。初慕陈献章,后师王守仁。有《善山语录》。

【译文】

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奉先生坐着。先生环顾大家,说道:“你们的学问没有长进,只是因为没有立志。”

李侯璧站起来说:“我愿意立志。”

先生说:“很难说你不立志,但这不一定是成为圣人的志向。”

李侯璧回答说:“愿意立一定成为圣人的志向。”

先生说:“你要是真的有成为圣人的志向,在良知上就不会不竭尽全力。良知上留得一些其他的私心杂念,就一定不是成为圣人的志向了。”

钱德洪刚听说的时候心中并不服气,听到这里,不觉惊出汗来。

【原文】

先生曰:“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译文】

先生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出了天和地,化作鬼神和天帝,一切都是从它们当中出来的,真是没有任何事物能和它们相比。人如果能把它们完全恢复,一点欠缺都没有,自然不知不觉就手舞足蹈,不知道天地之间还有什么乐趣可以取代。”

【原文】

一友静坐有见,驰问先生。

答曰:“吾昔居滁时①,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故迩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练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方能察人病理。”

【注释】

①按年谱,正德八年,阳明至滁州督马政,地僻官闲,从游者始众。滁州今为安徽滁县。

【译文】

一位学友在静坐中有所见解感悟,就跑来请教先生。

先生回答说:“我从前住在滁州的时候,看到各位学生多注重知识见解、口说耳听中的异同,没有多大的收获,因此教他们静坐。他们很快就领悟到了一些东西,短时间内效果很好。久而久之逐渐有喜静厌动、流于枯槁的毛病,有的人只追求玄妙感觉的解读,借此耸人听闻。因此近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清楚明白,那么随你去静处体会感悟也好,或者去事上磨炼行动也好,良知的本体原本是无动无静的,这就是学问的关键之处。我这个问题,从滁州到这里,也反复比较过几次,只是‘致良知’三个字没有任何弊病。这就好比医生要亲自经历骨折,才能了解骨折的病理一样。”

【原文】

一友问:“功夫欲得此知时时接续,一切应感处反觉照管不及。若去事上周旋,又觉不见了。如何则可?”

先生曰:“此只认良知未真,尚有内外之间。我这里功夫不由人急心,认得良知头脑是当,去朴实用功,自会透彻。到此便是内外两忘,又何心事不合一?”

【译文】

一位学友问:“下功夫想让良知不间断,但在应付事物时却又感到照顾不及、如果到事情上去周旋,又觉得良知不见了。应该怎么办呢?”

先生说:“这只是对良知的认知不真切,还有内外的区别。我这里功夫不能急于求成,看清良知的关键,踏实用功,自然能够体会透彻。到这种程度就是内外两忘,又怎么会心与事不合一呢?”

【原文】

又曰:“功夫不是透得这个真机,如何得他充实光辉?若能透得时,不由你聪明知解接得来。须胸中渣滓浑化,不使有毫发沾滞始得。”

【译文】

先生又说:“功夫不能透悟良知的真谛,如何能让它充实光明呢?如果想要透悟,不是靠着你的聪明才智去掌握许多知识。一定要融化心中的渣滓,不让它们有一点的玷污阻碍才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