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于中如此聪明,他人见不及此。”
【译文】
在虔州时,九川与于中、谦之一同陪着先生。先生说:“每人心中都有个圣人,只因自信心不够,自己把圣人埋没了。”先生于是看着于中说:“你胸中原本有圣人。”
于中站起身说不敢当。
先生说:“这是你自己有的,怎么还推辞呢?”
于中又说:“不敢。”
先生说:“大家都有,何况于中,却为何谦让起来?这也是谦让不得的。”
于中于是笑着接受了。
先生接着说:“良知在人心中,不管怎样也泯灭不了,即使是盗贼也知道自己不应该去偷盗,喊他是贼,他也会不好意思。”
于中说:“这只是被物欲蒙蔽了,良心在内心中,自然不会丧失。就像乌云自然遮蔽太阳,太阳又何曾消失了呢?”
先生说:“于中这样聪明,别人的见识达不到这样的境界。”
【原文】
先生曰:“这些子看得透彻,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如佛家说‘心印’①相似,真是个试金石、指南针。”
【注释】
①心印,言印证以心,不待言说。
【译文】
先生说:“把良知看得透彻,不管千言万语,是非真假,一看就明白。符合的就对,不符合的就不对,这就如同佛教所说的‘心印’一样,真的是试金石、指南针。”
【原文】
先生曰:“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译文】
先生说:“人如果知道这良知的诀窍,不管有多少邪念私心,这里一旦觉察,都自然会消除。真像一粒灵丹,可以点铁成金。”
【原文】
崇一曰:“先生‘致知’之旨发尽精蕴,看来这里再去不得。”
先生曰:“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
【译文】
崇一说:“先生把‘致良知’的宗旨阐述得淋漓尽致,看来在这个问题上想再进一步是不可能了。”
先生说:“怎么能轻易这样说!再用功半年看看会怎样,又用功一年看看会怎样。下功夫的时间越长,越能觉得不同。这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
【原文】
先生问:“九川于‘致知’之说体验如何?”
九川曰:“自觉不同。往时操持常不得个恰好处,此乃是恰好处。”
先生曰:“可知是体来与听讲不同。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尽的。”又曰:“此‘致知’二字,真是个千古圣传之秘,见到这里,‘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译文】
先生问:“九川对于‘致知’学说,有什么体验?”
九川说:“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从前操持时常常不能恰到好处,现在可以恰到好处。”
先生说:“由此可知是体会到的与听讲到的不一样。我当初给你讲的时候,知道你只是糊里糊涂,没有体会到滋味。只是这个要义奥妙,再体会到深处,每天都有不同的见识,是没有穷尽的。”先生又说:“这‘致知’二字,真的是千古圣人传承的秘诀,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就能‘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原文】
九川问曰:“伊川说到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处,门人已说是泄天机。先生‘致知’之说,莫亦泄天机太甚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