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叶圣陶小传500字 > 陈九川录(第2页)

陈九川录(第2页)

曰:“如此却如何言静?”

曰:“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戒谨恐惧即是念,何分动静?”

曰:“周子何以言‘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曰:“无欲故静,是‘静亦定,动亦定’的定字,主其本体也。戒惧之念,是活泼泼地,此是天机不息处,所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①。一息便是死,非本体之念是私念。”

【注释】

①《诗·周颂·维天之命》篇语。于,叹词。穆,深远也。不已,犹不息也。

【译文】

九川问:“近几年因为讨厌流行的学说,每每要静坐,探求摒弃杂念的时候,不但做不到,反而更感到烦扰,为什么呢?”

先生说:“念头怎么能打消?只是应该让它纯正。”

九川说:“是否也存在没有念头的时候呢?”

先生说:“确实不存在没有念头的时候。”

九川说:“如果这样,怎么能说是静呢?”

先生说:“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戒谨恐惧就是念头,怎么分动静呢?”

九川说:“周敦颐先生为什么说‘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先生说:“没有私欲所以静,这是‘静亦定,动亦定’的‘定’字,主是指主体。戒慎恐惧的念头,是活泼的,这是天机永不停息的地方,所谓‘天道是深远永恒的’,一停止就是死,不是本体的念头就是私念。”

【原文】

又问:“用功收心时,有声、色在前,如常闻见,恐不是专一?”

曰:“如何欲不闻见?除是槁木死灰,耳聋目盲则可。只是虽闻见而不流去便是。”

曰:“昔有人静坐,其子隔壁读书,不知其勤惰。程子称其甚敬。何如?”

曰:“伊川恐亦是讥他。”

【译文】

九川又问:“用功收心时,有声色在面前,还像平常那样去看、去听,恐怕就不是专一了。”

先生说:“怎么能不闻、不见?除非槁木死灰、耳聋目盲的人才可以。只是虽然去闻、去见而不随着一同去就可以了。”

九川说:“从前有人静坐,他的儿子在隔壁读书,不知道儿子是勤劳还是懒惰。程颐先生称赞他持敬,为什么呢?”

先生说:“程颐先生恐怕也是在讥笑他。”

【原文】

又问:“静坐用功,颇觉此心收敛;遇事又断了,旋起个念头去事上省察;事过又寻旧功,还觉有内外,打不作一片。”

先生曰:“此‘格物’之说来透。心何尝有内外?即如惟浚今在此讲论,又岂有一心在内照管?这听讲说时专敬,即是那静坐时心。功夫一贯,何须更起念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后在洪都,复与于中、国裳论内外之说,①渠皆云物自有内外,但要内外并着功夫,不可有间耳。以质先生。

曰:“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只为后来做功夫的分了内外,失其本体了。如今正要讲明功夫不要有内外,乃是本体功夫。”

是日俱有省。

【注释】

①于中,王氏,名未详。国裳,舒芬字,进贤人。正德进士第一。居官屡以极谏受罚。于学以昌明绝学为己任。贯穿诸经,尤精于《周礼》。学者称梓溪先生。有《易间笺》《周礼定本》《东观录》《太极绎义》《成仁遗稿》。

【译文】

九川又问:“静坐用功,觉得心神颇有收敛,遇事时又被打断了,马上起一个念头到事情上省察,事情过后又去寻找以前的功夫,仍然觉得有内外之别,无法打成一片。”

先生说:“这是对‘格物’的学说还没有透彻理解。心怎能分成内外呢?就像惟溶你现在在这里讲论,又哪里有一个心在里面照管?在这里听讲时的专敬,就是静坐时的心。功夫是一以贯之的,何必再起一个念头?人一定要在具体事情上磨炼,做功夫才是有益的,如果只是好静,遇到事情就慌乱,终究还是没有长进。那静时的功夫看似是在收敛,实际上是放纵沉溺。”

后来在江西南昌,又和于中、国裳讨论内外的学说,两个人都说事物原本就有内外之分,但要内外一起用功夫,不能有间隔。九川就这件事向先生请教。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