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说:“功夫不能离开本体,本体原本不分内外,只因为后来做功夫的人分了内外,也就失去了本体。现在正要讲明白功夫不要分内外,才是本体的功夫。”
这一天大家都有所省悟。
【原文】
又问:“陆子之学何如?”
先生曰:“濂溪、明道之后,还是象山,只是粗些。”
九川曰:“看他论学,篇篇说出骨髓,句句似针膏肓,却不见他粗。”
先生曰:“然。他心上用过功夫,与揣摹依仿、求之文义自不同,但细看有粗处。用功久,当见之。”
【译文】
九川又问:“陆九渊先生的学说怎么样?”
先生说:“周敦颐先生、程颢先生之后,就数陆九渊先生的学问最得圣道,只是粗糙一些。”
九川说:“看他探讨学问,篇篇都能讲出精华,句句都是针砭膏肓,却看不出他粗糙的地方。”
先生说:“是的。在心上下过功夫,与揣摩模仿、追求字义自然不同,但细看就能发现有粗糙的地方。用功久了,应当就能发现。”
【原文】
庚辰往虔州①再见先生,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
先生曰:“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此间有个诀窍。”
曰:“请问如何?”
曰:“只是致知。”
曰:“如何致?”
曰:“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阙。”
【注释】
①虔州,今江西虔南县。
【译文】
正德十五年(1520),九川到虔州再次拜见先生,问道:“近来我下功夫虽然稍微能知道些关键,但很难找到一个稳当快乐的境界。”
先生说:“你却到心上寻求天理,这就是所谓的理障。这之间有个诀窍。”
九川说:“请问是什么?”
先生说:“只是致知。”
九川说:“怎样致知?”
先生说:“你那一点良知,是你自己的准则。你的意念到的地方,对的就知道是对的,错的就知道是错的,无法隐瞒一点。你只要不欺骗自己的良知,切实按照它去做,善就可以存养,恶就可以除去,是多么稳当快乐。这就是‘格物’的真诀窍,‘致知’的实功夫。如果不靠着这些真正的关键,怎么去格物?我也是近年来才体会得这样详细分明,刚开始还怀疑只依靠良知恐怕还不够,仔细体察后,发现没有一点欠缺。”
【原文】
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先生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
于中起不敢当。
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
于中又曰:“不敢。”
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
于中乃笑受。
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
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