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陆原静书
【原文】
来书云:“下手工夫,觉此心无时宁静,妄心固动也,照心亦动也。心既恒动,则无刻暂停也。”
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息”,有刻暂停则息矣,非至诚无息之学矣。
【译文】
来信写道:“在下功夫的时候,觉得心中没有一刻平静,烦乱之心固然在活动,澄明之心也在活动。心既然是一直在活动的,也就没有片刻的休憩了。”
这是有意去追求平静,因此越来越无法得到平静。烦乱之心是动的,澄明之心则是不动的。一直维持心体的澄明,心也就永远处于活动又平静的状态,天地万物也因此而恒久不息。澄明之心固然是明澈,烦乱之心也是明澈。“它们无法被分为两件事物,生命事物也就不停息”,有一瞬间的停止,也就灭亡了,也就不是至诚永不停止的学问了。
【原文】
来书云:“良知亦有起处。”云云。
此或听之未审。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
【译文】
来信写道:“良知也有发端的地方。”等等。
这或许是你听得不够明白。良知是心的本体,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恒照。心的本体,无所谓发端或者不发端。即使妄念产生,良知也未尝不存在,然而人们不知道要存养良知,因此有时会失去它。即使昏聩闭塞到了极点,而良知依旧明朗,然而人们不知道要精察它,因此有时会被蒙蔽。即使有时失去了良知,但它的本体实际上还是存在,只要存养它就可以了。即使有时良知被蒙蔽,它的本体实际上还是明朗的,只要精察它就可以了。如果说良知也有发端的地方,就是认为良知有时并不存在,那就不是良知的本体了。
【原文】
来书云:“前日‘精一’之论,即作圣之功否?”
“精一”之“精”以理言,“精神”之“精”以气言。理者,气之条理;气者,理之运用。无条理则不能运用,无运用则亦无以见其所谓条理者矣。精则精,精则明,精则一,精则神,精则诚;一则精,一则明,一则神,一则诚。原非有二事也。但后世儒者之说与养生之说各滞于一偏,是以不相为用。前日“精一”之论,虽为原静爱养精神而发,然而作圣之功,实亦不外是矣。
【译文】
来信写道:“前些天先生说的‘精一’的论点,就是做圣人的功夫吗?”
“精一”的“精”是从理上来说的,“精神”的“精”是从气上来说的。理,是气的条理;气,是理的运用。没有条理也就不能运用,没有运用也就无法看到所谓的条理了。做到了“精”就可以精细,可以明朗,可以专一,可以神圣,可以诚心。做到了“一”就可以精细,可以明朗,可以专一,可以神圣,可以诚心。精和实原本不是两件事,但后世儒者的学说和道家养生的学说各自偏执于一端,因此无法互相应用促进。前些天“精一”的论点,虽然是针对原静你喜欢存养精神而讲的,不过做圣人的功夫,实际上也不过是这些罢了。
【原文】
来书云:“元神、元气、元精,必各有寄藏发生之处。又有真阴之精、真阳之气。”云云。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安可以形象方所求哉?真阴之精,即真阳之气之母,真阳之气,即真阴之精之父。阴根阳,**阴,亦非有二也。苟吾良知之说明,即凡若此类,皆可以不言而喻。不然,则如来书所云三关、七返、九还之属,尚有无穷可疑者也。
【译文】
来信写道:“元神、元气、元精一定各自有寄藏发端的地方,又有真阴之精、真阳之气”等等。
良知只有一个,就它的妙用来说可以称之为神,就它的运行来说可以称之为气,就它的凝结来说可以称之为精,怎么能从形象、方位处所上来探求呢?真阴之精,就是真阳之气的母体,真阳之气就是真阴之精的父体。阴生阳,阳生阴,也没有分别。如果我的良知学说明白了,那么凡是类似的问题,都可以不言而喻。否则,就像你信中所说的三关、七返、九还之类,也还有无穷的疑问。
【原文】
来书云:“良知,心之本体,即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①之体也,廓然大公②也,何常人皆不能,而必待于学邪?中也、寂也、公也,既以属心之体,则良知是矣。今验之于心,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实未有也,岂良知复超然于体用之外乎?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注释】
①程颐云:“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文集注云:寂然不动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文集注云: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惟观其所见何如耳。”注文“寂然不动”两语,出自《易·系辞传》。
②程颢云:“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朱熹云:“廓然而大公是寂然不动,物来而顺应是感而遂通。”
【译文】
来信写道:“良知是心的本体,也就是所谓的性善,‘未发之中’就是‘寂然不动’的本体,就是‘廓然大公’,为什么常人都不能做到,一定要经过学习呢?中和、寂静、大公,既然都属于心的本体,就是良知了。现在在心中验证,知没有不良的,但中和、寂静、大公实际上是没有的,难道良知又能超然于体用之外吗?”
本性没有不善的,所以知无不良。良知就是“未发之中”,就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的本体,人人都具有的。但是不能避免被物欲遮蔽晦暗,因此一定要通过学习来摒除这种昏聩蒙蔽。然而对于良知的本体,最初不会有丝毫的损害。知无不良,而中和、寂静、大公却没有完全呈现,是因为昏聩蒙蔽没有被完全摒除,良知的存养还不纯粹而已。本体是良知的本体,作用是良知的作用,哪还有什么超然于体用之外的呢?
【原文】
来书云:“周子曰‘主静’,程子曰‘动亦定,静亦定’①,先生曰‘定者,心之本体’。是静定也,决非不睹不闻、无思无为之谓,必常知、常存、常主于理之谓也。夫常知、常存、常主于理,明是动也,已发也,何以谓之静?何以谓之本体?岂是静定也,又有以贯乎心之动静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