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叶圣陶小传500字 > 04(第2页)

04(第2页)

先生说:“屏除私欲务必彻底扫除干净,一丝一毫都不存留才可以。有一点私欲存留.那么其他的恶念就会接踵而至。”

【原文】

问《律吕新书》①。

先生曰:“学者当务为急,算得此数熟亦恐未有用,必须心中先具礼乐之本方可。且如其书说,多用管以候气,然至冬至那一刻时,管灰之飞②或有先后,须臾之间,焉知那管正值冬至之刻?须自心中先晓得冬至之刻始得。此便有不通处。学者须先从礼乐本原上用功。”

【注释】

①《律吕新书》,宋蔡元定撰。元定为朱熹弟子,熹称其理会乐律,推许甚至。《四库总目》据朱熹本书序文语气,疑师弟相与共成之。

②古者以葭莩之灰实于律管,以占气候。如冬至节,律中黄钟之宫,则黄钟管之葭灰飞动。

【译文】

有人问《律吕新书》怎么样。

先生说:“学者应当致力于根本,不然将音乐律数算得再熟也没有用,心中必须首先具备礼乐的根本才可以。就像这本书中说的,常用乐管来观察节气,然而到了冬至,乐管灰尘的飞散,只有先后短暂的差别,怎么知道哪个是冬至的正点呢?必须自己心中先明晓冬至的时刻才可以。这就有不通的地方。学者必须先从礼乐根本上用功。”

【原文】

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译文】

徐爱说:“心就像镜子。圣人的心如同明镜,常人的心如同暗镜。朱熹‘格物’的学说,如同照镜子,只在照上下功夫,不知道镜子本身昏暗不清,怎么能照得清楚呢?先生的‘格物’学说,就如同打磨镜子使它明亮,在打磨上下功夫,镜子明亮之后也不会耽误照物。”

【原文】

问道之精粗。

先生曰:“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译文】

有人向先生请教道的精粗问题。

先生说:“道没有精粗,人们对道的认识有精粗之别。比如这间房子,人刚进来的时候,只看得到一个大致轮廓。待得久了,房柱、墙壁之类,逐一都能看得清楚。再久一些,房柱上的篆刻,也能看清楚了。然而其实这只是同一间房子而已。”

【原文】

先生曰:“诸公近见时少疑问,何也?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己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译文】

先生说:“最近相见的时候,各位的疑问变少了。为什么呢?人不用功,无不自以为已经明白怎样做学问了,以为照以前的方法就可以。却不知道私欲日积月累,就像地上的尘土,一天不扫,就又多了一层。踏实用功,就可以明白道的无穷无尽,越探究越深入,一定要达到精细纯洁,没有一点不透彻的地步才可以。”

【原文】

问:“知至然后可以言诚意,今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工夫?”

先生曰:“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若不用克己工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今人于己知之天理不肯存,己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且待克得自己无私可克,方愁不能尽知,亦未迟在。”

【译文】

有人问:“《大学》中说,完全认知了之后才可以谈及诚意。现在天理私欲还没完全弄明白,怎么能在克己上用功呢?”

先生说:“人如果真的踏实践行不断用功,那么心中对天理精深微妙的认识,就能够逐日增进,对私欲细小隐微的认识,也能够逐日增进。如果不在克己上下功夫,整天也就是说些空话而已,终究无法看到天理,终究也不能克制私欲。这就像人们走路,走一段路,方才认得一段路,走到岔路口,有疑惑就询问,问了再走,这样才能逐渐到达要去的地方。现在的人不肯存养已知的天理,不肯屏除已知的私欲,却只管发愁不能完全知道的事,只管说空话,有什么好处呢?等到克得没有私欲可克,再发愁不能完全知道的事,也为时不晚。”

【原文】

问:“道一而已,古人论道,往往不同,求之亦有要乎?”

先生曰:“道无方体,不可执着,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如今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谓日、月、风、雷即天,不可。谓人、物、草、木不是天,亦不可。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所以不同。若解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亘古亘今,无终无始,更有甚同异?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又曰:“诸君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

【译文】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