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叶圣陶小传500字 > 陆澄录(第2页)

陆澄录(第2页)

先生曰:“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译文】

有人问:“后世的著述学说很多,恐怕也会扰乱孔孟正统吧。”

先生说:“人心与天理本就浑然一体,圣贤将之写进书里,就像如实地描画肖像,不过是向人们展示一个大概的轮廓,使大家依据这轮廓来进一步探求真知。圣人的精神意气,言笑举止,都无法流传。而后世的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的像模仿誊写了一遍,再擅自加以分析和增添些理解,用以炫耀才学,这样就与圣人的本意愈去愈远。”

【原文】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曰:“然则所谓‘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①者,其言何如?”

曰:“是说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注释】

①程颐语。意谓未有此事之先,已有是理也。

【译文】

有人问:“圣人能够无尽应变,难道也是事先做过准备?”

先生说:“怎么能预先研究那么多事呢?圣人的心如同明镜,只是一个‘明’字,随时感应,万物能照明。镜子过去所照的东西不会留在镜子里,未曾照过的东西也不可能事先留在镜子里,如果像后世所讲的这样,这就是完全违背圣人之学了。周公制定礼仪制度,教化世人,这都是圣人能做到的,尧舜为什么不全部做了,而要等周公来做呢?孔子删述‘六经’,以教育万世,这也是圣人能做到的,周公为什么不先做了,而要等孔子来做呢?以此能够看出,圣人遇到这样的时机,方才会做这些事。因此做学问的人只怕镜子不够明亮,不怕事物到来无法照见。研究事物的变化,也如同照镜子。然而,学者却必须先有个‘明’的功夫。学者只应怕内心不能明照,而不必担心无法穷尽事物的变化。”

那人说:“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天地间万事万物的道理在其最原始的状态下就已经具备了’的说法,又怎么解释呢?”

先生说:“这个说法本来很好。只是太过难懂,也就有失偏颇了。”

【原文】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

他日又曰:“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宁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①?”

【注释】

①孟子语,见《孟子·离娄下》篇。而,古通“如”。

【译文】

先生说:“义理没有一定的标准,也没有穷尽的可能。我与你的交流,不能因为稍微有些收获,于是就以为只有这些了。即使再交流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也没有止境。”

另一天先生又说:“即便圣如尧舜,然而尧舜之上,有更善的。恶如桀纣,然而桀纣之下,还有更恶的。如果桀纣没有死去,就不会有更恶的事了吗?如果善有尽头,周文王为什么会‘望见了道却像没有看见’,总是不停地追求呢?”

【原文】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译文】

有人问:“静守时我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好,但一遇到事情,就不同了。为什么会这样?”

先生说:“这是由于只知道在静守中修养,却没有在克己上下功夫,这样遇到事情就会不稳。人必须在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踏实立足,才能做到‘静亦定,动亦定’。”

【原文】

问上达①工夫。

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注释】

①《论语·宪问》篇云:“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不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下学,言修持于人事之常;上达,言至极于精微之理也。

【译文】

有人向先生请教通达仁义的功夫。

先生说:“后世儒者教导人时,才涉及精深微妙之处,就说通达仁义的学问,还不到学习的时候,然后就去讲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这是将对人情事理的学习和对通达仁义的学习一分为二了。凡是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嘴巴能说出,心中能思考的,都是对人情事理的学习。眼睛不能看到,耳朵无法听到,嘴巴不能说出,心中无法思考的,就是通达仁义的学问。比如说栽种一棵树,灌溉就是人情事理,而树木日夜生长,枝叶繁茂,就是通达仁义。人怎么能强制干预这些呢?因此凡是可以用功,可以言说的,都是人情事理的学习。通达仁义只在人情事理当中。凡是圣人所说的,虽然已经极尽精深微妙,也都是人情事理。学者只要从人情事理之中用功,自然能通达仁义,不必另外寻求通达仁义的功夫。”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