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叶圣陶传简介 > 黄以方录(第3页)

黄以方录(第3页)

弟子问:“圣人的言论不计其数,但反而说它只有一个,这是为什么?”

先生说:“并非我坚决把它说成一个,《孟子》上也说‘夫道,一而已矣’,《中庸》中也说‘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天地圣人都是一个,如何能分开为二呢?”

【原文】

“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译文】

先生说:“心并不是只指一块血肉,只要是有知觉处就是心。例如,耳目知道听与看,手脚知道痛与痒。这个知觉就是心。”

【原文】

以方问曰:“先生之说‘格物’,凡《中庸》之‘慎独’及‘集义’‘博约’等说,皆为‘格物’之事。”

先生曰:“非也。格物即慎独,即戒惧。至于‘集义’‘博约’,工夫只一般,不是以那数件都做‘格物’底事。”

【译文】

黄以方问:“先生的‘格物’观点,是不是把《中庸》中‘慎独’、《孟子》中‘集义’、《论语》中‘博约’等主张,一一看成格物了呢?”

先生说:“不是的。格物就是慎独、戒惧。至于集义和博约仅是普通的功夫,不能说它是格物的事情。”

【原文】

以方问“尊德性”①一条。

先生曰:“‘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也。晦翁言:子静以‘尊德性’诲人,某教人岂不是‘道问学’处多了些子?是分‘尊德性’‘道问学’作两件。且如今讲习讨论下许多工夫,无非只是存此心,不失其德性而已。岂有‘尊德性’只空空去尊,更不去问学,问学只是空空去问学,更与德性无关涉?如此,则不知今之所以讲习讨论者,更学何事!”

问“致广大”二句。

曰:“‘尽精微’即所以‘致广大’也,‘道中庸’所以‘极高明’也。盖心之本体自是广大底,人不能‘尽精微’,则便为私欲所蔽,有不胜其小者矣。故能细微曲折,无所不尽,则私意不足以蔽之,自无许多障碍遮隔处,如何广大不致?”

又问:“精微还是念虑之精微,事理之精微?”

曰:“念虑之精微,即事理之精微也。”

【注释】

①《中庸》云:“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译文】

黄以方就“尊德性”请教先生。

先生说:“‘道问学’就是为了‘尊德性’。朱熹认为:‘子静以尊德性来教诲人,我教人岂不是道问学的地方多了一些’,他的看法是把‘尊德性’与‘道问学’当两件事看。现在我们讲习讨论,下了不少功夫,只不过是要存养此心,使它不丧失德性罢了。‘尊德性’岂能空洞地尊,而不再去问学了呢?问学岂能空洞地去问,而与德性再无任何关系呢?若真是如此,我们今天的讲习讨论,就不知道究竟学的是什么东西!”

又向先生请教“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句话。

先生说:“‘尽精微’即为了‘致广大’,‘道中庸’即为了‘极高明’。因为心的本体原本广大,人若不能‘尽精微’,就会受私欲的蒙蔽,在细小处就战胜不了私欲。因此能在细微曲折的地方穷尽精微,私意就不能蒙蔽心的本体,自然不会有障碍和隔断,心体又怎能不达到广大呢?”

又问:“精微究竟是指念虑的精微,还是指事理的精微?”

先生说:“思想的精微就是事理的精微。”

【原文】

先生曰:“今之论性者,纷纷异同,皆是说性,非见性也。见性者无异同之可言矣。”

【译文】

先生说:“现在探讨人性的人,观点各有异同。他们全在说性,而并非去见性。见性的人根本无异同可言。”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