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叶圣陶传简介 > 钱德洪录(第4页)

钱德洪录(第4页)

①《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有人问:“大人与事物同是一个整体,为什么《大学》却要分个厚薄来说呢?”

先生说:“只是因为道理本来就有厚薄之分。比如人身是一个整体,用手脚保护头和眼睛,难道是要故意轻视手脚吗?这是理当如此。我们对禽兽与草木都是爱的,用草木去存养禽兽,又怎么忍心呢?我们对人与禽兽都是爱的,宰杀禽兽来奉养亲人,供于祭祀,宴请宾客,又怎么忍心呢?我们对至亲之人与路人都是爱的,如果只有一篮饭一碗汤,得到就生,得不到就死,不能两全,宁愿去救至亲之人而不去救路人,又怎么忍心呢?这是道理本该如此。至于对自己和亲人,更不会分个厚此薄彼。因为仁民爱物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这里能够忍,也就能无所不忍了。《大学》所谓的厚薄,是良知上自然而然的条理,不能逾越,这就称之为义。遵循这个条理,就称之为礼。明白了这个条理,就称之为智。始终坚持这个条理,就称之为信。”

【原文】

又曰:“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译文】

先生又说:“眼睛没有本体,以万物的颜色为本体;耳朵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声音为本体;鼻子没有本体,以万物的气息为本体;嘴巴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味道为本体;心没有本体,以天地万物感到的是非为本体。”

【原文】

问:“夭寿不贰。”

先生曰:“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译文】

有人向先生请教“夭寿不贰”。

先生说:“学问功夫,在一切名利嗜好上,都能完全摆脱,仍旧有一种生死念头牵挂着分毫,就不能与整个本体全部融合开释。人的生死念头,原本是从生命根源上带来的,因此不容易驱除。如果在这里能看破识透,这心的全体才是畅通无碍,才是尽性知命的学问。”

【原文】

一友问:“欲于静坐时,将好名、好色、好货等根,逐一搜寻,扫除廓清,恐是剜肉做疮否?”

先生正色曰:“这是我医人的方子,真是去得人病根,更有大本事人,过了十数年亦还用得着。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坏我的方子!”

是友愧谢。

少闲曰:“此量非你事,必吾门稍知意思者为此说以误汝。”

在坐者皆悚然。

【译文】

一位学友问:“想在静坐时,把好名、好色、好财等病根,逐一找出来,清除干净,恐怕这是割肉补疮吧?”

先生正色道:“这是我治病救人的药方,真的能驱除人的病根,有再大本事的人十几年之后,也还用得着。你要是不用,就放起来,不要糟蹋了我的药方!”

这位学友十分惭愧地道歉。

过了一会儿,先生说:“我想这也不是你的问题,一定是我这些稍懂意思的学生这样说来误导你。”

在座的人都十分惊恐。

【原文】

一友问功夫不切。

先生曰:“学问功夫,我已曾一句道尽,如何今日转说转远,都不着根!”

对曰:“致良知盖闻教矣,然亦须讲明。”

先生曰:“既知致良知,又何可讲明?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只在语言上转说转糊涂。”

曰:“正求讲明致之之功。”

先生曰:“此亦须你自家求,我亦无别法可道。昔有禅师,人来问法,只把塵尾提起。一日,其徒将其塵尾藏过,试他如何设法。禅师寻塵尾不见,又只空手提起。我这个良知就是设法的塵尾,舍了这个,有何可提得?”

少间,又一友请问功夫切要。

先生旁顾曰:“我塵尾安在?”

一时在坐者皆跃然。

【译文】

一位学友向先生请教功夫不真切的问题。

先生说:“学问功夫,我已经用一句话说完了,怎么现在还是越说越远,抓不住根源呢!”

学友回答说:“致良知的教诲听过了,然而还需要讲解明白。”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