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程颢语也。曰:“或谓科举事业夺人之功,是不然。且一月之中,十日为举业,余日足可为学。然人不志此,必志于彼,故科举之事,不患妨功,惟患夺志。”
【译文】
有人问:“学习如果是因为父母的要求,就会为科举所牵累。”
先生说:“为父母而参加科举考试会妨碍学习,那么种田赡养父母也会拖累学习吗?程颐先生说:‘最害怕的是失去志向’,学习最怕志向不够坚定。”
【原文】
崇一①问:“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
先生曰:“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注释】
①崇一,欧阳德之字,号南野,泰和人。嘉靖进士,历刑部员外郎,以学行改编修,累迁礼部尚书。尝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有《欧阳南野集》。
【译文】
欧阳德问:“平常思想意念很乱,有事的时候乱很自然,没什么事情的时候也乱,为什么呢?”
先生说:“天地万物的变化,原本就没有一刻停息,但是变化有个主宰,所以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然千变万化,但主宰是不变的,人也是由这个主宰产生的。如果人的主宰不变,就像天体运行一样,虽然千变万化,却仍能从容自在。这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如果没有主宰,只是气的奔放流窜,怎么能不忙呢?”
【原文】
先生曰:“为学大病在好名。”
侃曰:“从前岁自谓此病已轻,此来精察,乃知全未。岂必务外为人?只闻誉而喜,闻毁而闷,即是此病发来。”
曰:“最是。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又曰:“‘疾没世而名不称’①,‘称’字去声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②之意。实不称名,生犹可补,没则无及矣。‘四十五十而无闻’③,是不闻道,非无声闻也。孔子云:‘是闻也,非达也。’④安肯以此望人?”
【注释】
①孔子语,见《论语·卫灵公》篇。
②孟子语,见《孟子·离娄》篇。
③孔子语,见《论语·子罕》篇。
④《论语·颜渊》篇云:“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译文】
先生说:“为学最大的弊病在于追求名利。”
薛侃说:“去年,我觉得自己的这个弊病已经改了很多,但最近细细省察,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学习难道需要外人来评判吗?听到赞扬就高兴,听到批评就郁闷,这就是此病发作的表现。”
先生说:“正是如此。追名与务实相对,务实的心多一分,追名的心就少一分。全是务实之心,那就没有追名之心。如果务实的心像饥渴饮食一样,哪还有心思追名呢?”
又说:“‘疾没世而名不称’,‘称’读第四声,也就是‘名声超过了实际,君子感到羞耻’的意思。实际与名声不符,活着还可以想办法补救,死了就没办法了。‘四十五十而无闻’,这个‘闻’是指没有闻道,而不是没有名声。孔子说:‘这是有名声,而不是大道。’他哪里会以是否有名声来看待人呢?”
【原文】
侃多悔。
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译文】
薛侃经常悔悟。
先生说:“悔悟是治病的药,然而重在改正错误。如果把悔悟的念头留在心里,那么又会因药而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