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颜渊赞叹孔子之道,见《论语·子罕》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③本孟子语,见《孟子·离娄》篇:“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而,古通“如”。望道如未见,言终身不自足也。
【译文】
有人问:“‘颜回死后,孔子的学说就衰亡了。’这句话让我很疑惑。”
先生说:“领会孔子学说最全面的,只有颜回,从颜渊的感叹中可以看出。他说‘夫子由浅入深地教育弟子,用文章典籍让弟子变得学识渊博,用礼仪让弟子变得高尚’,是领会了之后才这样说的。学识渊博、礼仪高尚,为什么是善于教导别人呢?学者必须思考这个问题。道行的全体,即使圣人也难以对人说明,必须由学者自己体悟。颜回说的‘虽然想要跟从学习,却无章可循’也就是文王望见了道却像没有看见的本意。望见了道却像没有看见,才是真正的识见。颜回死后,孔子圣学的正宗学识,也就无法完全流传下来了。”
【原文】
问:“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着为物,是如此否?”
先生曰:“亦是。”
【译文】
有人问:“身体的主宰是心,心的灵明是知,知的生发作用是意,意所指的对象是物,是这样吗?”
先生说:“对的。”
【原文】
“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译文】
先生说:“只要时常存养本心就是在学习。过去和未来的事,思考它们又有什么益处呢?只会迷失本心而已。”
【原文】
“言语无序,亦足以见心之不存。”
【译文】
先生说:“说话颠三倒四,也足以看出本心缺乏存养。”
【原文】
尚谦问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异。①
先生曰:“告子是硬把捉着此心,要他不动。孟子却是集义到自然不动。”
又曰:“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注释】
①尚谦,薛侃之字,揭阳人。正德进士。性至孝,以待养归。与兄弟俊率子侄宗铠等师事阳明,因是王氏学盛行于岭南。门人记所闻曰《研几录》。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异,见《孟子·公孙丑》篇公孙丑与孟子之问答。
【译文】
薛侃向先生请教孟子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有何区别。
先生说:“告子是硬抓着这颗心,强迫它不动。孟子却是集义到心自然不动。”
先生又说:“心之本体原本都是不动的。心之本体就是天性,天性就是天理,天性原本不动,天理也原本不动,积善合道就是恢复心之本体。”
【原文】
“万象森然时,亦冲漠无朕;冲漠无朕,即万象森然。冲漠无朕者,‘一’之父;万象森然者,‘精’之母。‘一’中有‘精’,‘精’中有‘一’。”
【译文】
先生说:“心中呈现万物时,就是达到了了然无我的境界。达到了了然无我的境界,心中就会万象森然。冲漠无朕是‘一’的父亲,‘万象森然’是‘精’的母亲。‘一’中有‘精’,‘精’中有‘一’。”
【原文】
“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