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叶圣陶传简介 > 05(第1页)

05(第1页)

05

【译文】

有人问:“程颐先生曾说‘不应在喜怒哀乐没有生发出来之前追求中和’,李延平先生却教导学者注意没有生发出来之前的状态。这两种观点对吗?”

先生说:“都是对的。程颐先生担心人们在(喜怒哀乐)没有生发出来之前追求中和,把中和当成一件事物来看待,就像我曾经说过的把气的安定当作中和一样,因此教导大家只在涵养省察上用功。李延平先生担心人们找不到下手之处,因此教导大家时时刻刻追求(喜怒哀乐)没有生发出来之前的气象,让人所听所见的都只是未生发之前的状态,就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功夫。这些都是古人不得已而教导众人的话。”

【原文】

澄问:“喜、怒、哀、乐之中和,其全体常人固不能有。如一件小事当喜怒者,平时无有喜怒之心,至其临时,亦能中节,亦可谓之中和乎?”

先生曰:“在一时一事,固亦可谓之中和,然未可谓之大本、达道。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岂可谓无?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则其本体虽亦时时发见,终是暂明暂灭,非其全体大用矣。无所不中,然后谓之大本;无所不和,然后谓之达道。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曰:“澄于中字之义尚未明。”

曰:“此须自心体认出来,非言语所能喻。中只是天理。”

曰:“何者为天理?”

曰:“去得人欲,便识天理。”

曰:“天理何以谓以中?”

曰:“无所偏倚。”

曰:“无所偏倚是何等气象?”

曰:“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

曰:“偏倚是有所染着,如着在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上,方见得偏倚;若未发时,美色、名、利皆未相着,何以便知其有所偏倚?”

曰:“虽未相着,然平日好色、好利、好名之心,原未尝无。既未尝无,即谓之有。既谓之有,则亦不可谓无偏倚。譬之病疟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原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之人矣。须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体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

【译文】

陆澄问:“喜、怒、哀、乐的中和,总的来说常人无法全都具有。譬如遇到一件小事应当喜怒的,平时没有喜怒之心,到事情来临的时候,也能做到发而中节,也能称为中和吗?”

先生说:“就一时一事而言,当然也可以称之为中和,然而不能说达到了大本、达道的境界。人性本善,中和是人原本就有的,怎么能说没有呢?但常人之心既然昏暗而被蒙蔽,那么他的本体虽然也时时生发体现,终究还是明明灭灭,不是心的全体大用。无所不中,然后才能称之为大本,无所不和,然后才能称之为达道,唯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确立天下最大的根本。”

陆澄说:“我还不明白‘中’字的含义。”

先生说:“这必须从本心上体悟,不是言语能够说清楚的。‘中’就是天理。”

陆澄说:“什么是天理?”

先生说:“摒除私欲,就能认识天理。”

陆澄说:“天理为什么能称为中?”

先生说:“无所偏倚。”

陆澄说:“无所偏倚,是什么样的景象?”

先生说:“像明镜一样,通体通彻,没有一点尘埃沾染。”

陆澄说:“偏倚是有所沾染,例如沾染在好色、贪财、慕名等事上,方才能够看出偏倚。若是没有生发之时,美色、名、利都还没有显现,何以能知道有所偏倚呢?”

先生说:“虽然没有显现,但平日里好色、贪财、慕名的心并非没有。既然如此,也就是有,既然是有,也就不能称之为无所偏倚。例如得了疟疾的人,虽然有时并不发病,但病根未除,那么也就不能称之为健康的人。必须将平时好色、贪财、慕名等一切私欲全部清理干净,没有一分一毫的存留,达到心中完全空寂,纯粹是天理的状态,才能称之为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这才是天地间中道的根本。”

【原文】

问:“‘颜子没而圣学亡’①,此语不能无疑。”

先生曰:“见圣道之全者惟颜子,观‘喟然一叹’②可见。其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见破后如此说。‘博文’‘约礼’如何是善诱人?学者须思之。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颜子‘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即文王‘望道未见’③意。望道未见,乃是真见。颜子没而圣学之正派遂不尽传矣。”

【注释】

①语为守仁《别湛甘泉序》之首句,原文为“圣人之学亡”。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