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问孟子言执中无权犹执一①。
先生曰:“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②,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
【注释】
①《孟子·尽心》篇云:“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②罅漏,xiàlòu,指裂痕和漏洞。——编者注
【译文】
有人问先生:“孟子所说的‘持中间态度而没有变通,也还是执着在一点上’怎么理解呢?”
先生说:“中间态度便是天理,便是权变。随时变易,怎么能持这种态度?必须因时制宜,预先规定好一个规矩是很难的。就像后世儒者要将道理逐一解说以求没有疏漏一样。立定一个规则法度,这正是‘执一’。”
【原文】
唐诩问:“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要为善去恶否?”
曰:“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从心所欲不逾矩’①,只是志到熟处。”
【注释】
①孔子自言进德之序,至七十而臻此境界。见《论语·为政》篇。
【译文】
唐诩问:“立志就是要常存一个善念,需要为善去恶吗?”
先生说:“善念存在的时候,就是天理。这种念头就是善的,还去思考什么善呢?这种念头不是恶的,又何必摒除什么恶呢?这种念头就像树的根芽,立志的人只要恒久确立这个善念就够了。‘随心行事,不逾越规矩’,这只是志向达到了成熟的地步。”
【原文】
“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译文】
先生说:“精神、道德、言行,大多以收敛为主,向外发散是不得已的事,天、地、人、物都是这样。”
【原文】
问:“文中子是如何人?”
先生曰:“文中子庶几‘具体而微’①,惜其蚤死。”
问:“如何却有续经之非?”
曰:“续经亦未可尽非。”
请问。良久,曰:“更觉‘良工心独苦’②。”
【注释】
①《孟子·公孙丑》篇,公孙丑问孟子:“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具体而微,言有圣人之全体,但未扩大耳。
②杜甫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