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灵不昧①,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注释】
①言心也。
【译文】
先生说:“保持心体空灵而不愚昧无知,很多道理存于心中,万事万物就都能够显露出来了。心外没有道理,心外也没有事物。”
【原文】
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语如何?”
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
【译文】
有人问:“朱熹先生说:‘人要学的,只是弄明白内心和道理而已。’这句话对吗?”
先生说:“内心就是天性,天性就是道理。加了个‘与’字,未免将它们分为两个了。这就是学者需要善于观察体会的。”
【原文】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
先生曰:“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译文】
有人问:“人都有内心,既然内心就是天理,为什么有人行善、有人却行不善呢?”
先生说:“因为恶人的心早已失去了它的本体。”
【原文】
问:“‘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①,此言如何?”
先生曰:“恐亦来尽。此理岂容分析?又何须凑合得?圣人说‘精一’,自是尽。”
【注释】
①朱熹《大学·或问》有曰:“析之极精不能乱,说条目工夫,然后合之尽大无余,说明明德于天下。”
【译文】
有人问:“‘用分析的方法来格物,可以做到极其精微而不会紊乱,然后综合这些事物的理,可以包罗万象而没有遗漏。’这句话对吗?”
先生说:“恐怕这句话也没有说明白。天理怎么能被拆分?又何必凑合而得?圣人说的‘精一’,已经全部包括了。”
【原文】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译文】
先生说:“自我反省体察是有事时的存心养性,存心养性是无事时的自我反省体察。”
【原文】
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①。
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