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叶圣陶传简介 > 02(第2页)

02(第2页)

有人问:“宁心静养时,能称为‘未发之中’吗?”

先生说:“现在的人存心养性,只能使心气安定。所以他宁静的时候,也只是心气宁静。不可以称为‘未发之中’。”

那人说:“未发出来就是中道,不也就是求中的功夫吗?”

先生说:“只要弃去私欲,存养天理,就是功夫。静时念念不忘弃去私欲,存养天理,动时也念念不忘弃去私欲,存养天理,不管外在是否宁静都要如此。如果依靠宁静,不仅会逐渐有喜静厌动的弊病,而且其中许多问题,只是潜伏下来,不能根除,遇到事情便可能会再滋长。以遵循天理为重,怎么会不宁静呢?以宁静为重,却不一定能做到遵循天理。”

【原文】

问:“孔门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礼乐,多少实用。①及曾晳说来,却似耍的事,圣人却许他,是意何如?”

曰:“三子是有意必②,有意必便偏着一边,能此来必能彼。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三子所谓‘汝器也’③,曾点便有‘不器’④意。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无实者,故夫子亦皆许之。”

【注释】

①由,子路名。其言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困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孔子哂之。求,冉有名。其言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公西华名。其言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断章甫,愿为小相焉。”

②《论语·子罕》篇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私意也。必,期必也。

③见《论语·公冶长》篇。子贡以己为问,孔子答之如此,谓有用之成材也。

④孔子《论语·为政》曰:“君子不器。”意为君子不像某种器具那样只有一种才能,如果追求大道,心如明镜,就能具备多种才能。——编者注

【译文】

有人问:“孔子的弟子讨论志向,子路、冉有希望出任政事,公西赤希望主持礼乐,多少有点实际用处。到曾点说时,他却像是玩耍似的,孔子却赞许他,这是什么意思?”

先生说:“子路、冉有、公西赤三人是有私心期望。有私心期望,便会有所偏向,这样的话,能做这件事便未必能做那件事。曾点的说法却没有私心期望,正是‘君子只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来做他应该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应该做的事。身处患难的境遇,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乐天知命、知足守分,因此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前三位是所谓‘汝器也’的人才,而曾点是‘不器’的通才明达之士。但是三位先生的才华,各自卓然成章,并不像世上空谈不实的人那样。因此孔子也都赞许了他们。”

【原文】

问:“知识不长进,如何?”

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①,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注释】

①《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位,安其所也。育,遂其生也。

【译文】

有人问:“知识没有长进,怎么办?”

先生说:“为学必须有个本源,必须从本源上用功,才会逐渐有所进步。仙家关于婴儿的论述,也是一个好的比喻。婴儿在母亲腹中时,只是一团纯气,有什么知识?出得母胎,才会啼哭,然后会笑,再然后能认识他的父母兄弟,能站立,能行走,能持物,能背负,最终天下的事,没有不能做到的。都是因为他的精气日益充足,筋骨力量日益强健,聪明智慧日益开发。并不是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天就能推究得到的,因此必须有个本源。圣人达到‘天地各安其位,万物生长繁育’的境界,也只是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修习得来的。后世儒者不明白格物的学说,见到圣人全知全能,就想在初学时达到这样的境界,哪有这样的道理!”

先生又说:“立志用功,就像种树一样。开始生根发芽的时候,还没有树干,等到有了树干,还没有枝条,有了枝条然后有树叶,有了树叶然后有花朵果实。开始种下根时,一心想着栽培灌溉,不要想枝、叶、花、果,空想又有什么好处呢?只要不忘记栽培的功夫,还用担心没有枝叶花果吗?”

【原文】

问:“看书不能明,如何?”

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译文】

有人问:“读书不明白其中的含义,怎么办?”

先生说:“因为只追求文字的表面意思,所以无法明白。这样还不如研究旧时的学问。他们看得多了,也就解释得通透。只是他们为学虽然解释得很明白透彻,也仍然终身无所得。所以必须在心体上用功,凡是不明白,不知道怎么做的,都必须在自己心中体会,这样才能想通。四书五经说的就是这个本心。本心就是所谓的道心,本心明就是道明,没有其他的。这正是为学的关键。”

【原文】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