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叶圣陶传简介 > 徐爱录(第2页)

徐爱录(第2页)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②。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③。”

【注释】

①“知止而后有定”,《大学》语。止,所止之处,指至善也。言知所止则有定向也。朱子注即物而穷其理,固以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为前提也。

②义外之说,发自告子。《孟子·告子》篇:“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与辩,则明仁义俱在内。此处取义外为言以明至善不在事事物物上也。

③朱熹注解《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句曰:“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译文】

徐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熹先生认为这句话讲的是‘万事万物都能达到至善’,这似乎与先生的学说相悖。”

先生说:“在万事万物上求至善,就是把义放在人心之外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的功夫到了‘精深专一’的境界便是至善了。然而,至善也从没有脱离客观事物。朱熹先生说的‘穷尽天理的极限而没有分毫私欲’的说法就颇为在理。”

【原文】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①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清定省之类②,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清,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③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注释】

①盖爱以为事父、事君等为心外之事,孝与忠等为心外之理也。

②《礼记·曲礼》云:“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言冬日则温,以御其寒,夏日则清,以致其凉,昏则定其衽席,晨则省其安否也。

③《礼记·祭义》篇语。

【译文】

徐爱问:“如果至善只在心中探求,恐怕对于天下事理,不能穷尽吧?”

先生说:“心即是理。天下哪有心外的事和理呢?”

徐爱说:“比如侍奉父亲的孝道、侍奉君主的忠诚、结交朋友的诚信、治理臣民的仁慈,这中间就有许多理。恐怕也不能不仔细研究吧?”

先生感叹道:“这种说法蒙蔽人已经很久了,哪能一句话就说得清楚呢?如今姑且就你所问的解释一下。比如侍奉父亲,不能从父亲身上寻求孝顺的道理;侍奉君主,不能从君主身上寻求忠诚的道理;结交朋友、治理臣民,不能从朋友和臣民身上寻求诚信和仁慈的道理。这些道理都只在人心中,心即是理。如果人心没有被私欲遮蔽,就是天理,不需要从外界增添分毫。这种纯粹的天理心,表现在侍奉父母上,就是孝道;表现在侍奉君主上,就是忠诚;表现在结交朋友、治理臣民上,就是诚信和仁慈。只要在心中下功夫摒除私欲、存养天理就可以了。”

徐爱说:“听先生这么解说,我已经有所觉悟。但从前的观点萦绕于心,还有没能释然的地方。比如侍奉父母的事,其间冬温夏清、晨昏定省之类,有许多细节,不也需要讲求吗?”

先生说:“怎么能不讲求呢?只是要有个主次。只要一心在摒除私欲、存养天理上讲求即可。就比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孝心,唯恐有丝毫私欲夹杂其中;讲求夏清,也只是要尽孝心,唯恐有丝毫私欲夹杂其中。只是讲求有这份心,这份心如果没有私欲,纯粹是天理,是颗诚挚于孝顺亲人的心,那么冬天一到自然就会思量父母的寒冷,便自然要去考虑给父母保暖的事;夏天一到自然就会思量父母的暑热,便去考虑给父母纳凉的事。这都是那颗诚挚于孝顺亲人的心生发出来的具体行动,但却必须先有这诚挚于孝顺的心,然后才有这些行动表现出来。以树木比喻的话,这诚挚于孝顺的心就是根,行为上的表现就是枝叶。必须先有根,然后才有这些枝叶,不是先找到枝叶,然后再去种根。《礼记》中说:‘有深切爱心的孝子,必定有和悦的气度。有和悦气度的,必定有愉快的神色。有愉快神色的,必定能流露出和顺的容态。’而如此这些,必须有深爱作为根,然后就能自然如此。”

【原文】

郑朝朔①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