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短视频是原子化信息的聚合
短视频不是一根连续的线,
而是由一个个碎片的、原子化的信息聚合的线。
1
随着联网速度的加快,我们可以在顷刻间从一个超链接跳转到下一个超链接,从一个页面跳转到另一个页面,从一个APP跳到另一个APP中,从一个短视频跳到另一个短视频。网上冲浪从诞生之日起,就意味着浏览是即时的、匆忙的。
网络之间的链接,不存在方向性,点击这个链接和另一个链接,在动作上没有任何区别。
互联网企业鼓励着互联网用户在自己的内部生态里任意跳转,随处可见的按钮让用户随意切换功能和界面,以求用户停留更长的时间。我们若失足于现实世界的洞穴里,洞穴尚且有底部,然而在数字化的生态里,我们的跳转则是无穷的。当一个互联网企业“争夺”了足够多的用户时间,用户时间便成了其资产,可以和其他企业达成交易。他们“盗窃了”用户的时间,互相交换用户的数据。因而,每一个用户从这个生态到另一个生态的跳转也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平滑,没有丝毫的阻碍。我们跳跃之后所看到的世界差异越大,断裂性也便越强。人们在长期观看了断裂信息之后,便会不再恐惧断裂,如同病人获得了耐药性一般,甚至会如同对药物上瘾般对断裂信息上瘾。
时间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理解方式。时间不是名词,而是修饰理解的副词。在微观心理层面,用户被养成了这种跳转的思维惯性,因而,可以说,人们认识世界的时间观被重塑了,人们的时间在链接的随意跳转中呈现为原子化,而非明确的、完整的分子结构。
2
对于有封面的视频来说,曝光进入率计算的是每次对这条视频曝光之后有多少人愿意点击封面进入观看;而无封面的视频,例如在抖音这样的APP里,则是在上下划动中计算“两秒跳出率”和“五秒完播率”。“两秒跳出率”和“五秒完播率”计算的是每次对这条视频的曝光之后有多少人两秒内滑走以及看完了前五秒。“两秒跳出率”“五秒完播率”和“曝光进入率”本质是一样的。
同理,用户平均停留时长计算的是这条视频有多少人看了多久。互动率在不同平台的具体体现略有不同,点赞、评论、收藏、分享、关注最为常见,像哔哩哔哩还设有投币、弹幕以及充电,在直播间里还有为主播送礼物金额作为指标。
众所周知,一条视频能获得巨大的播放量,必然是因为一些关键性的指标数值比较理想。数字化平台总是以曝光进入率、用户平均停留时长和互动率三个基本指标作为评价标准。我们在观测这些数据的时候,常常看到数字化平台以时间轴作为标准进行衡量。
纵轴是影响这条短视频是否拥有更大流量的关键性指标,横轴往往是时间。在抖音APP的后台,甚至按照不同的时间粒度提供给创作者不同的曲线图,创作者可以看到每小时的播放趋势和每日的播放趋势,也可以看到每小时的评论量增量和每日的评论量增量。
短视频平台以时间为指标,在不同的“时间粒度”中考察着视频的生命力,逼迫着每一个创作者与时间展开战斗,终日与时间性压力纠缠。
3
我们不断跳转在短视频的世界中是为了获得一个又一个有意思的视频,上瘾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渴望被信息不断喂养。我们愿意持续观看一条视频也可以基于这样的相似的逻辑——我们在一条视频里持续被一个又一个有意思的信息喂养。
熟练的创作者总是把这些信息以很小的时间粒度,高密度地聚合在一条视频里。对时间越敏感的人,时间粒度就越小。就像安排日程表,有的人以半小时为周期安排日程,有的人则是以半天为单位安排日程。如果你使用过番茄工作法,你可能知道一个“番茄”的时间粒度为25分钟。好莱坞电影的节拍表常常以10分钟为一个单位,而短视频则常常以3秒为一个单位。对时间粒度越敏感的人,也许越能体会短视频的节奏。
短视频的短从来都不是总时长的短,而是时间粒度的“短”,单个信息时长的“短”。
为了让学生们充分理解这一点,我常常让他们从“兴趣点枚举”这项作业开始训练。
例如,我们曾经指导拍摄过的一条短视频,只是让出镜的演员罗列了给准备结婚的女孩的13个心得。在那条只有47秒的视频里,讲述13个心得,平均每个心得用时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