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结婚的朋友们一定要看的13条建议:
1.婚前的单身party没有什么用,只会让你在领证前更加害怕。
2.请在领证前同居一年以上。
3.再来一次长达一周的双人旅行。
4.不要舍不得花钱为家里装一台最好的洗碗机。
5.别让购买钻戒的开销占据了你整场婚礼的13。
6.不要把对方的爸爸当作自己的亲爸爸那样去要求。
7.过年给自己爸妈2000元,也要给对方的爸妈2000元才行。
8.最好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家健身房一起办健身卡。
9.婚纱不要穿租的,买一套属于你自己的。
10.如果你婚后发现他回家之前需要在车里待一会儿,说明你需要给他一点时间和空间才行。
11.如果你们都喜欢打游戏,试着把家里装修成网吧一样的开黑环境,那会很棒。
12.每天亲吻。
13.每晚一起入睡,不要放任对方独自熬夜。
这些信息没有任何关联性,它们可以互换顺序。而这些没有叙事逻辑关系的信息,却不影响数百万的人对它进行理解,并且超过19万人对此点赞。
诚然,这13个建议的先后顺序又是被精心设计过的,但它的设计和逻辑无关,只和人们在观看过程中的时间感受有关。我们只考虑观众什么时候觉得无聊,什么时候觉得难懂,什么时候觉得“很爽”“很炸”“很颠覆”,我们让观众在难以理解的刺激和快速获取的认同之间来回切换,如同过山车一般。
这13个建议并非最佳的建议,也并非有逻辑性和步骤性的建议,它们仅仅是我们部署的13个刺激观众点赞、评论、收藏、关注的发生机制。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将兴趣点依次枚举。此外,我还指导学生做出延展,充分理解短视频是如何由这种原子化的信息以很小的时间粒度聚合而成的。例如,在我们制作的另一则总时长为32秒的短视频——《独居都有哪些不方便之处》中,列举了6个独居的瞬间。在这条视频里,即便抹去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这样的事件编号,依旧体现着创作者内在的对短视频时间粒度的感知习惯。
在信息的严谨性成为观众最不需要关注的趋势之下,时间在短视频中失去了自己的分子结构,呈现出离散的颗粒状,彻底原子化,而非黏糊糊的一团。短视频内的信息的集合是断裂的,是无时序性的。一个短视频只是把信息简易地聚合,便足以满足观众。
图书、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介,都是以因果链条的故事性持续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在好的经典作品里,任何违背逻辑或突兀的事物都不应该出现。即便有电影导演戈达尔、文学家卡尔维诺等杰出的创作者,他们总是试图突破传统媒介的边界,刻意摧毁作品中的因果逻辑的链条,因此他们的艺术成就也在于对叙事链条的颠覆。然而他们越是这样做,越是让我们知道图书、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介对叙事链条的依赖。然而,在短视频的平台里随意一瞥,便是卡点类的混剪和拼贴,还有千奇百怪的无厘头反转;随意划动屏幕,上一则短视频和下一则短视频常常风格迥异。昔日艺术家们所追求的,已经成为短视频的常态。人们面对这样的断裂,早已司空见惯。
原子化,就是短视频的时间结构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