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 第四节 谦卑陷阱(第2页)

第四节 谦卑陷阱(第2页)

当然,这不是说只要表现得咄咄逼人,就能有助于我们在职场中立足。事实上,我沾染上的攻击性在其后的职场人生中也曾给我带来无数苦头,让我栽过无数跟头。实事求是地讲,职场中“低调做人”的原则是不错的,“谦虚”也确实是一种美德。只不过,需要我们动态地把握这一点,一定要有适当的灵活性,万万不可表现得过于迂腐。

那么,来自同事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

首先,我们要对职场中的意见和建议有个正确的认识。

坦白说,职场中的意见只有三种属性:真心的意见、“软柿子效应(认为你软弱可欺)”以及两者的混合物。或者换一种说法,职场中的意见只有“善意”“恶意”与“善恶混合”这三种表现方式。

一般来说,纯善或纯恶较少,善恶混合的较多。可甭管怎么说,意见和建议太多是一个毛病,这个毛病惯不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反之,意见和建议为零也许更危险,也要引起高度警惕。

那么,怎么做才正确呢?

我个人的经验与心得是:二三五法则,采二听三拒五。意思就是说,对于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你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应对:两成采纳,三成听取(但不采纳),五成拒绝。

采纳的部分,是你自己也觉得非常中肯,非常有必要,而且急需改正的部分;听取的部分,是你虽然觉得很中肯,也很有必要,但短时间内极难或无法改正的部分;拒绝的部分,是无论中肯与否,必要性都不大的部分。

当然,也可以因人而异,因时、因事而异,予以灵活处理。但大体上的思路如此。一定要敢于亮剑,表明立场,否则就很容易陷入一个死循环,从而极大地影响你的工作乃至职场人际关系环境。

不过,即便是拒绝的部分,也要尽量柔性一点,切忌过于生硬。比如说可以耐心地解释或委婉地拒绝。否则一旦过于强硬,会让人家知难而退,以后再也不敢给你提建议,甚至不敢与你对话,对你敬而远之,那样就适得其反了。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这两年频繁地参加各种沙龙以及深入企业授课,大体上我的台风(讲台表现)还是受到了学员们的欢迎,甚至许多人纷纷表示听我的课或演讲是一种享受,很过瘾。但也有一些学员会当着我的面直接提意见,对我台风中的某些细节提出质疑。比如说,他们会直言不讳地指出,我在讲台上走动太多,手势也太多、太大,牵扯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很难集中于我讲话的内容。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都会选择直接拒绝,并不接受,因为这是我的个人风格。当然,拒绝并不意味着我会当面斥责对方,而是会向对方耐心地解释为什么我会形成乃至坚持这样的台风:通过长期观察,我发现自己的台风确实有些争议,可也正因为有争议,反而形成了我鲜明的个人风格。重点是,对这种风格表示欣赏的人要比不喜欢的人多,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此没有感觉。所以,对我来说,坚持就比放弃或改正更具有合理性。所谓“众口难调”,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让所有人都喜欢你。在许多事情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逻辑是行得通的。我们只需要去寻找自己的同路人即可。对于其他人,完全可以各行其道,互不打搅。

除了婉拒之外,“虚心接受,坚决不改”也是一种态度,一种方法。其本质是让对方碰个软钉子,在不失面子的情况下知难而退。

事实上,只要能做到“二三五法则”,你就会惊喜地发现,来自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不会归零,而是会被控制在一个自己可以充分把握与驾驭的程度。这就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

还有一点很重要。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那样,有时候即便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是纯善意且绝对正确的,也要以婉拒为妙。因为有些东西改变起来很难,在这些问题上急转弯会让你左支右绌,不知所措,也有失去自我的危险。因此,在这里,依然以守住基本盘,亦即“守住自我”为第一要务。对于那些意见和建议,只要心中有数即可。可以放在未来徐徐图之,不必操之过急。

另外,来自他人的许多意见和建议,针对的有可能是你心中早已有数的问题,或者是那种已经有无数人无数次地跟你提到过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你既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婉拒。理由与具体应对方法同上,不再赘述。

总之,不要追求完美。完美本身就是陷阱,大概率会带来不完美的结果,甚至有可能让你的基本架构崩盘,那便是终极不完美了。

关键在于“驾驭”。你选择的,必须是自己能驾驭的东西,且最好是能相对轻松驾驭的东西。千万不要挤对自身驾驭能力的资源,轻易触碰自我潜质的极限。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这才是行走职场江湖最大的技巧。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谬论!每个人都知道,要想真正成长,必须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必须勇于挑战非舒适区。正因为不舒适,所以才有成长的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舒服得不行,只能滋生惰性,让自己原地踏步,一辈子囿于自己的小圈子里走不出来,看不见外面更广阔的天地。难道不是这样吗?

没错,是这样。人的任何成长都或多或少地都与挑战“非舒适”有关。但“挑战”与“挤对”是两个概念,更与“驾驭”之间没有任何矛盾。一句话,挑战是常态,是必需的,但要以“驾驭”为前提。任何无法驾驭的挑战都是蛮干,是堂吉诃德式的价值观。其直接结果就是一再失败,一再崩盘,从而令你彻底失去挑战的勇气甚至是挑战的意识。

所以,“驾驭感”无比地重要。对这个概念一定要有透彻的认识,要有起码的敬畏感,否则弄巧成拙是迟早的事。

当然,即便有起码的驾驭感,挑战依然有可能失败。但驾驭感的存在本身便是一道护身符,能最大限度地缓解负面情绪,把你从失意的泥淖中拯救出来,从而有机会鼓足勇气将挑战继续下去。

别忘了,挑战的主体是你自己,是你的“自我”。失去了自我,一切也便无从谈起。

就是这个逻辑。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