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我购买的那几份保险,都是出于对销售人员的信任,而不是由于对产品本身有了多么深刻的理解。其实,大多数保险合同我都没有真正弄明白,有许多细节一知半解,甚至完全无感。只是由于我和推销保险的人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所以心里有一份安全感,知道他们不会亏待我,也便放心地把与保险合同有关的所有事宜托付给了他们。
这就是“不要把产品卖给陌生人”的逻辑。只有和顾客变成熟人,他才会买你的产品。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概念需要厘清一下,亦即“重要”与“紧急”这两个关键词,我们应该怎么理解。
“摆事实,讲道理”,强调的是事务的重要性,而这个东西显然对销售的帮助不大。真正的重点,在于事务的紧急性。
不夸张地说,商家与顾客之间的沟通能否成功,“紧急性”的占比在九成以上,“重要性”的占比则不足一成。
打个比方。如果顾客此时就坐在你的对面,你们之间的商务谈判预计将用时一个钟头。那么,让顾客明白事务的重要性,用时不会超过十分钟,剩余的五十分钟,全都会耗在事务的紧急性上面。
谁能锁定事务的紧急性,谁就能成功地拿下订单。
理由很简单,因为一般来说,人们只做紧急的事,不做重要的事。除非那个重要的事,碰巧了也十分紧急。
举个简单的例子。学一门外语,或者天天锻炼身体这类事的重要性,还用得着谁去喋喋不休地解释或宣导吗?可为什么大家明明知道很重要,却极少有人能做到呢?
就是因为不紧急。
可在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人都高估了事务的重要性,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了重要性上,不厌其烦地宣讲;与此同时,却严重忽视事务的紧急性,抑或对此完全无感。所以会在沟通,特别是商务沟通中胡乱发力、一筹莫展。
这就是典型的陷阱效应,实在是太令人遗憾了。
显然,在“公对公”的语境中,让顾客对事务的紧急性产生强烈的认知非常之艰难。因为这个背景太空阔,涵盖面太广,顾客很难有切身感受,会觉得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拼命描述的那个事物与他无关,或至少关系不大。所以,只有尽快营造“私对私”的语境,才能迅速缩小这个背景,让顾客产生近身之感乃至切肤之痛。
这才是销售的捷径。
有人可能会说:“你的这套理论我大概理解了。基本上,你在强烈地主张一个一个地和顾客交朋友,建立私人关系;一个一个地搞定顾客。可问题是,这种方法会不会太慢?一个一个地去和顾客起腻,那一天才能卖多少东西,一个月才能有多少业绩?我还不得活活饿死?”
是这样。生意无非有两种:“熟人”的生意与“陌生人”的生意。
后者能不能做?当然可以做,但有其特定的范围。比如,你开了一家超市或杂货店,那完全可以做“陌生人”的生意;可如果你卖的是保险、楼房或汽车这些相对高价的商品,则“陌生人”的生意非常不好做或几乎不能做。这些领域几乎只有“熟人”的生意。碰到“陌生人”生意的概率与“守株待兔”无异,等于“天上掉馅饼”。
所以首先,我的这套理论,与你是做什么生意的有关。
其实,即便是那些可以做“陌生人”生意的领域,把它“做熟”也是一条捷径。
就拿我个人来说,无论是杂货店、五金店或那种街边的小超市,我一般只去几个固定的地方采购。理由很简单,因为我和那些店的老板非常熟,彼此建立了较为亲密和信赖的私人关系。
这些地方卖的东西哪儿都有卖,而且性价比也差不多,本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可唯因如此,是否“认识”老板,与其是不是“熟人”这一点,便具有了决定性意义——它能提供一种强烈的排他性,以至于你几乎不会做任何其他选择。相信在我身上发生的事,在许多人身上也会发生。
问题是,达到这个境界,其过程真的会很慢吗?
未必。也许原始积累的过程会稍微慢一点。可只要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到了质变阶段,发展的速度将会是指数级的。因为习惯的养成与口碑的传播效力非常强大,一旦形成定式,你想拦都拦不住。
网红带货的粉丝效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无论是什么商品,为什么网红可以卖得格外多?是因为他们卖的东西别的地方都没有,只有他们才有吗?不是。是因为他们的东西特便宜,性价比特高吗?也不是。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同样的东西,同样的大路货,满大街的实体店和无数网店都卖不动,而那一两个网红却能疯卖呢?
简单。因为“粉丝效应”。
粉丝效应,几乎囊括了我在前面提到的所有销售秘籍:私密关系(亲近、可信赖);一对一、点对点;选择困难症的克服……
你也许会觉得很吃惊,很荒谬:一个网红往往要面对几百万、几千万粉丝,怎么可能具备上述特点呢?完全相反好不好?
别着急,听我慢慢说。
甭管一个网红有多少粉丝,哪怕有几千万粉丝,但对每个粉丝来说,网红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偶像,偶像具有情感寄托方面的“唯一性”及“针对性”——尽管在事实上,一个偶像面对的是几千万粉丝,可从粉丝的角度来说,他们面对的偶像只有一个人。这就意味着,在所有粉丝的眼里,偶像面对的,也只有他一个人,所以偶像是他一个人的私有物,而不是所有人的公有物。他们之间具备绝对私密的“一对一”关系。
这样的情感寄托,可以有效解决选择困难症:既然“下决心”是一件如此困难的事,那不妨干脆就听偶像的,他说啥就是啥。
可见,网红带货之所以牛,并不是网红的推销技巧有多高,而是他们自身的特殊属性使然。这就雄辩地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自认水平不比网红差,却在推销方面一筹莫展。
所以,不只是网红,任何一个行业的王牌销售员都会明白培养粉丝的重要性,都会清楚塑造自身IP(个人品牌形象)的重要性,且这种思维一定会具备“私”的语境,而与“公”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