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理性在这个时候的作用基本上是“压制”,而不是“缓解”。所以,你的情绪只不过是被一时压住了,而不是减少了。不要小看这一点点差距,它对沟通的过程与结果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我们可以从常识的角度想象一下,被压制的情绪,会是个什么东西?
没错,是枚定时炸弹。随时有可能爆炸。更要命的是,你本身就是带着“问题”来沟通,注定来者不善;所以你的情绪炸弹随时有可能被引爆,让沟通双方同归于尽。
这还是偏乐观的估计,是以你的沟通对象完全被你压制情绪的努力所迷惑,基本上没有意识到你的情绪炸弹为前提的。而这样的概率非常之低。在实际沟通中,无论你如何试图压制情绪,你的沟通对象都很有可能敏锐地捕捉到它们,从而让自己提高警惕,以防不测。这种防范心理会刺激到你,让你身上的情绪炸弹更容易被引爆。而炸弹药捻子刺刺作响的声音,更会让你的沟通对手怒不可遏,在极短的时间内制造出他自己的情绪炸弹。最后两颗炸弹一起爆炸,两响并一响,场面将更为壮观,也更加惨烈。
当然,不可否认确实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沟通双方或一方自始至终很好地控制(压制)住了自己的情绪,从而相对顺利、相对和平地完成了沟通的过程,取得较为理想的沟通结果——这是无数人的梦想,也是无数人反复追求沟通技巧的原因所在。问题是,对相当多的人而言,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极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理由很简单,控制情绪是人类最大的难题。无论是精英,还是普通人,古今中外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可谓少之又少。
退一万步讲,即便某位牛人能在沟通的过程中很好地控制住情绪,但只要情绪没有被彻底消灭,便必然会伴随着暴力,只不过暴力的程度较轻而已。
有人又说了:“好吧,我承认人一旦有了情绪,确实不好控制,可问题是,谁说沟通必然会有情绪,必然会不愉快呢?没情绪的沟通乃至愉快的沟通怎么就会不存在呢?我们公司的同事(或我们宿舍的同学)天天都有一大堆事需要沟通,可氛围都非常融洽、和谐。许多事情都在打打闹闹、开开玩笑中自然而顺利地解决了,从来没发生过你说的那些名堂!”
首先,我要恭喜你有个非常棒的职场(或校园)环境,令你如鱼得水、惬意逍遥;其次,我还是要说,恰恰因为你们公司(或宿舍)的人际关系非常和谐,许多事情都可以很轻易地说出来,很容易地得到解决,所以你们的这种状态谈不上是“沟通”,只能称作“交流”。
举两个例子。
比如说你是一个女大学生,昨天熄灯后在宿舍里和舍友们讨论了一晚上某个流量明星“小鲜肉”的话题。大家聊得异常兴奋,不亦乐乎。那么你是否能这么说:“昨天晚上我们全宿舍的女生,针对某某某(那个流量明星)的事情做了一宿深度沟通。”
恐怕你会有莫名的违和感,对吗?
再比如说,你是一位男大学生,周六的晚上和舍友们对班里、系里的女生评头论足了一整夜,那么第二天你是否能揉着自己的黑眼圈,对别人说:“昨晚我们哥儿几个围绕女生的话题,沟通了一个通宵。”
恐怕你依然会觉得哪里不大对劲,是不是?
为什么会这样?简单。因为在上述两种场景和语境中,“沟通”这个词是嵌不进去的。沟通属于交流,交流却未必是沟通,交流的范围要比沟通大得多,也广得多。这就意味着,沟通是非愉快的,而交流却未必。交流既可以不愉快,也可以愉快。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沟通必源于问题,而问题必导致不愉快;交流却未必。没有问题,交流照样有可能成立,所以交流有可能是愉快的。
而不愉快往往意味着暴力,所以沟通是有暴力因素的;交流则不然,完全可以是非暴力的。
显然,上述两个案例便属于典型的交流,而不是沟通,所以基调是愉快的、非暴力的,用“沟通”这样的字眼,会显得很违和。
就是这个逻辑。
这个逻辑尽管有些烦琐,却异常重要,能帮助我们从本质上理解沟通,并解决沟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有人可能不同意:我觉得你的说法站不住脚。我们宿舍的沟通就和你说的不一样。在我们那儿,即便发生了你所谓的“问题”,也都可以非常愉快地解决。比如说,某位舍友说了让我不高兴的话,我就会直接跟他提出来,他也会非常真诚地接受,并立刻向我道歉。然后我们会立马握手言和,在嘻嘻哈哈中重归于好。整个过程异常顺利,氛围特别好,完全没有什么不愉快,也完全不伤感情。这不就是明证吗?!
还是那句话,我要恭喜你有一个非常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可你所说的这种情况,依然构不成“沟通”,仅能称得上“交流”。
理由很简单,尽管那位舍友说的话让你有些不高兴,但这种不高兴的程度非常之低,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意味着,其实对你(或你们)而言,这个事情并没有构成实质性的问题,所以你(或你们)可以异常轻松地处理掉它,且氛围非常好。
当然,如果你当时不高兴的程度有点高,高到足以构成“问题”,那么即便你可以相对轻松地搞定这个问题,它的暴力属性也依然存在(只不过程度较低而已),这个时候,便可以称之为“沟通”了。
不过,如果是这种情况,你要多加小心。因为即便你自己觉得这个问题解决得很轻松、很顺利,事实的真相也很有可能和你想的不大一样。正如我在前面所说,“问题”会带来情绪和暴力,而情绪和暴力会传导给你沟通的对象。所以,即便你自己无感或微感,对方却未必如此。事实上,他很有可能已经受到莫大的冲击和伤害,只不过碍于面子和情分没有表现出来罢了。如果你始终对此不知不觉或后知后觉,迟早有一天你们的关系会出问题,甚至彻底破裂。
几十年的闺密或铁哥们儿一夜之间突然翻脸,一点也不罕见。你要多个心眼。
这就是沟通的真相:发起暴力的人往往不自知,接受暴力的人才是真的苦。人家不跟你吵是给你面子,真和你掐起来你也没什么脾气。
总之,天下不大可能有愉快的沟通,绝大多数的愉快,都是装出来的,根本站不住脚。是否能够承认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足够诚实。
可能有人会说:“你是否过于悲观?在沟通这件事上,就完全没有双方各让一步,求同存异的可能了吗?不是有那么一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双方各退一步,问题即可解决,暴力即可消失,沟通即可成功,难道不是这样吗?”
我的回答是:除非你是一个优秀的外交家,在国际外交场上叱咤风云,否则,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除极个别的例子外,“求同存异”这码事并不现实,失败的概率非常大。道理很简单,“异”的存在本身便会极大地伤害“同”,因为“异”,就代表“问题”(至少是求同后没有完全解决的残留问题),而“问题”则意味着“暴力”,暴力是“同”的死敌。就是这样一个逻辑。
当然,这不是说“求同存异”绝对没可能,完全不值得做这样的努力;只是强调这个事儿操作的难度极大,成功的概率极小,我们犯不着在一棵树上吊死。完全可以另觅他径,另辟捷径,没必要死钻牛角尖儿。
总之,话说到这里,结论已经很清楚了:沟通即暴力,所有沟通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