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沟通的技巧与方法 > 第五节 拒绝陷阱(第2页)

第五节 拒绝陷阱(第2页)

方法也不难。四个字:打乱节奏。

“拒绝”陷阱最怕的就是惯性。一旦形成惯性,你就很难摆脱了。

因此,无论如何要防止惯性的形成。万一不慎形成了惯性,一定要伺机打破惯性的节奏,以此减缓惯性的影响乃至彻底消灭惯性。

还是那句话,打乱节奏,打破惯性不可生硬,更不可强硬,否则会适得其反。原因很简单,惯性的形成与人设(身份)有关。等于对方(推你入陷阱的人)已经在职场中为你的人设下了定义。这个定义不仅仅被对方一个人认同,甚至有可能已经被职场中的其他人乃至所有人认同。如果你过于强硬地打破它,尽管自己是占理的一方,也会让自己在职场中的地位更为被动,总之是得不偿失。

所以,你必须采用更为柔性、更为巧妙的方法来做这件事。

秘诀就是:循序渐进,不着痕迹。

也就是说,对于对方的不合理要求,不可一味拒绝,也不能照单全收。要一点一点地拒绝,并逐渐增加拒绝的次数,且这个过程一定要伪装得很随机、很混乱,不可让对方看到一点规律性。否则,你的规律性会让他找到可钻的空子,从而令你前功尽弃。

举一个例子。

一个深圳的女网友曾经向我咨询过这样一件事:一天傍晚,当她正准备收拾东西下班的时候,老板忽然走过来,恳请她帮帮忙,晚上加加班,说有一个特别急的工作必须当夜完成,否则会给公司运营带来极大困扰。

这位女网友刚好那天下班之后有约会,于是露出为难的表情。但老板一再解释、一再请求,让她难以拒绝。

她说:“老板的态度很恳切,我也只好接受。可是没承想这一下便直接被他套路了,从此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好像不加班就对不起他似的。弄得我现在特难受,整个儿一进退两难。我实在不想加班,可又不知如何开口,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我跟她说:“简单,只要你找个借口,而且是那种对方绝对无法拒绝的借口,比方说‘今天确实不方便,我要送妈妈去医院看病’,就行了。”

她答:“这一招试过了,但是不灵。第二天,老板照样会提相同的要求,让我很难拒绝。”

我说:“这就说明你依然没有打破陷阱惯性,所以对方很容易把你重新推进去。而打破惯性的方法也不难,就是适度接受,适度拒绝。如此反复几次,应该就能见到效果。千万要注意,不要让对方抓住任何规律性。比如每拒绝一次,就会连续接受三次。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让对方钻空子,让他在你不易拒绝的时候下手。所以你要尽量把这件事处理得随机一些,让对方摸不着规律,久而久之,他便只能放弃。”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千万不要把“偶然的善意”变成“必然的日常”。这样你就骑虎难下,难以拒绝了。

所以,你可以答应他,但千万注意不可“连续”答应他。中间一定要适时地嵌入断点,让这个事情从一开始便失去成为“必然日常”的可能。否则就会很难办,越到后面,你越推脱不开。

顺便说一句,这一点恰恰是对方的套路。他用的就是“人们往往难以拒绝偶然行善”的心理,不断积累“偶然”,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将偶然变必然,将善意变义务。从而让“拒绝”这件事变得不可能,否则就是不尽义务的表现。

所以,解套的方法也很简单,反其道而行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即可。

问题在于,这个套路的基本逻辑一定要彻底弄清,因为人际交往中的多数套路都与这一逻辑有或多或少的关系。不了解这一点,迟早还会掉进其他的陷阱。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特别注意。有些人会主动往陷阱里跳,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落个好人缘、好资源,好让自己的职场之路更顺遂。

比如前些年,著名演员郭冬临曾在春晚上表演过一个《有事您找我》的小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个小品里,郭冬临扮演的公司小职员为了迅速在单位打开局面,建立较为理想的人际关系,对同事和上司提出的各种要求来者不拒,结果却弄巧成拙,得罪了同人不说,还把自己的生活搅和得一团糟。

这个小品看似夸张,却是职场风景的真实写照,让许多职业人士颇有共鸣,唏嘘不已。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处理才好呢?

简单。十二个字:量入为出,权衡利弊,分清主次。

要知道,你的能力和资源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任何一个需求得不到满足,都有可能得罪人,好事变坏事,可谓得不偿失。

这就意味着,即便你的战略正确,战术上的失误也会让你满盘皆输。所以你一定要确保事务的可控性,必须尽可能地让自己游刃有余,或至少留有余地。为达此目的,你必须仔细权衡利弊,分清主次,将那些利益级别较高的人和事往前移,然后依次排序,一直到占满自己的可控范围为止,万万不可超出这个范围。

坦率地说,做到“权衡利弊”不难,做到“分清主次”这一点却并不容易。特别是对那些缺乏主见、性格懦弱的人而言尤为如此。不过,正因为性格软弱,“得罪人”便越发是一个不可接受的结果。两害相权取其轻,多想想这样的后果,对于促使这种人下决心很有帮助。

第三条:主动预防。

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有意识地总结一下,对你本人来说,职场中的“拒绝”陷阱都在哪些方面容易发生,把你推进陷阱的都是哪些人,他们惯常使用的是什么手段。

其实,只要你稍微留点心,做到这些一点都不难,因为职场中的大多数“拒绝”陷阱都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也就是说,基本上都是同样的人,用同样(或近似)的手段,把你推进同样(或近似)的陷阱,所以只要你好歹长点心,做到防患于未然应该易如反掌。

当然,即便你事先采取了预防手段,也依然有可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再次落入陷阱。不过没关系,正如我在前面所说,“拒绝”陷阱最大的命门在于惯性,一旦形成惯性,便极难脱身。因此,只要你能有意识地主动预防,或哪怕仅仅摆出一个预防的姿态,都能在很大程度上阻止或延缓惯性的形成,从而有效降低你中招的危险系数。

最后,必须强调一点,即便是面对同事或上司,生硬乃至强硬的拒绝依然是一个可选项,不能完全放弃。

真实情况极其严重,真的牵扯到原则问题,任何柔性的处理方法都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

比如,遇到“职场霸凌”或者“职场骚扰”等事件,甭管对方的身份有多特殊,抑或职位有多高,斩钉截铁的态度都是必需的。这一点没有商榷的余地。在这种事情上,任何软弱和姑息都是致命的,不仅会对个人造成持久性伤害,也为全社会的公序良俗所不容,务必引起高度注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