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唯一欠缺的,只是教训的吸取……
那么,是不是“原则”二字,在职场沟通中就绝对不能提呢?
当然不是。可以提,但要讲求方式方法。
其一,少提。
少提,恰恰是为了不滥用,是为了维护原则的严肃性。天天把“原则”二字挂在嘴边的人之所以令人讨厌,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这会让人产生滥用原则的感觉,所以才让人心生反感。
顺便说一句。不只是职场,即便在私生活当中,那些浑身都是原则的人,也不大可能招人待见。多数人都会觉得和他们相处特别累,不自在。换言之,这种人看似铜头铁臂、百毒不侵,殊不知这种“不侵”,恰恰是别人对其敬而远之的表现,而不是这些原则真正起了作用。这不啻为一种讽刺:本来原则这个东西是用来对付别人的,只有别人承认之并尊重之,这些“原则”才有意义;可如果大家都对其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那这些原则岂不成了自娱自乐?徒增他人茶余饭后的笑柄而已。
总之,原则越少,便越神圣不可欺,反之亦然。不懂这点的人,只能用情商太低来形容。
其二,只提大原则。
综上所述,原则这个东西,唯其严肃性、底线性使然,只在万不得已时才能提。这样的原则,一定是那种全局性、根本性的大原则。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大”字,说的是事物的性质,而不是事物的体量。常言道:“勿以恶小而为之。”这里的“小”,则指的是事物的体量,而不是性质。
“恶”这个东西,甭管体量大小,性质都一样,都很严重。所以任何涉及“恶”的原则,都是大原则,都具有严肃性和底线性,都不可等闲视之。
比如说,小偷小摸,占公司便宜;信谣传谣,煽动是非;动手动脚,骚扰异性同事或下属……这些现象在职场中都不鲜见。面对这类问题时,必须讲原则,没得商量。
遗憾的是,在职场中,往往是这种性质的“小恶”,容易被忽视,被容忍。一方面,该讲原则的地方不讲;另一方面,不该讲原则的地方天天讲,又如何能成为一个职场沟通达人呢?
其三,多讲对方的原则。
讲原则最大的窍门,在于多讲对方的原则,少讲自己的原则。通过搞定对方的原则,来满足自己的原则。
这才是真正聪明的做法。
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最大的难点往往不在技巧,而在心态,或者说心结。还是那句话,事情一旦扯到原则上面,你的回旋余地便很小了,只能寸步不让。这个时候,原则的对撞,常常与面子有关。胜者全得,败者全失。因此不得有失,只能全力以赴,拼死纠缠。
这就是典型的心结。
解开心结的方法也很简单。既然问题已经扯到了原则上面,那就把对方的原则放在前面,自己的原则放在后面。
对方得到了面子,你得到了里子。双方皆大欢喜。
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说公司领导交给你一项任务,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得到某部门的协助。当你找到这个部门的经理时,他却以“自己身上也有任务,部门人手不够”为由拒绝。
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
拿出“领导的命令”这把尚方宝剑,逼迫对方就范吗?
显然不灵。因为对方也会说:“我的任务也是领导交代的。如果完成不了,岂不是失职?”让你没脾气。
可见,你们之间的原则,发生了碰撞。强行闯关行不通,只能智取。
你不妨这么做。
问问对方“缺几个人”,如果对方说“一个”,你可以主动递上投名状,帮对方填上这个缺口;如果对方说“若干个”,你也可以如法炮制,主动提出帮对方找人,解决他的燃眉之急。
他的任务完成了,便没有了搪塞你的借口;再加上已经欠了你一份人情,则还上这份人情,也便顺理成章。
当然,真实的职场要比这个例子描述的场景复杂得多,也多维、立体得多。可百变不离其宗,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其实,正因为真实的职场更复杂、更多维,也更立体,问题的解决也许会更加容易也说不定。毕竟线索和维度多一点,你的回旋空间也更大,抓手也更多。这就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可能性。
剩下的,比的就是情商和智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