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常见的沟通的陷阱 > 第三节 真诚陷阱(第2页)

第三节 真诚陷阱(第2页)

第一,这不是一种“托儿”的行为,所以没必要自责。所谓“托儿”,是指人家客户本来没有需求,你硬是要找个“托儿”来强行刺激人家的需求。而我的这个建议则不然。因为你的表哥确实有需求,只是对所谓“杀熟”现象心有芥蒂。而你这么做,完全是替他着想,是帮他消除这个心结,所以并不构成欺骗,也与托儿无关。

第二,你的行为归根结底对你的表哥及他的家庭有利。你想,既然他有需求,说明他需要保险,而你恰恰为他提供了保险,这不是好事一桩吗?也许你认为说真话会让你更加心安,可是你自己也承认,说真话会让这笔交易变得更为艰难,甚至有可能彻底泡汤。那你应该如何权衡利弊呢?难不成你宁可不成交,也非要这种所谓的“心安”?可是不成交,你又如何心安呢?退一步讲,说真话,即便也有成交的可能,可是会大幅延迟成交的时间。万一在这期间对方的家里出了险(亦即发生意外)怎么办?你岂不是更对不起他和他的家人吗?

第三,至于“事情败露,会吃不了兜着走”,则更是无稽之谈。这首先是对你公司的产品以及公司的侮辱。反之,只要你相信公司的产品和公司,就不存在所谓“败露”的问题。即便产品卖出去之后出了状况,按照正规的售后服务手续去处理即可。你又何必做贼心虚呢?

至于身份问题,也没必要太担心。就算对方事后知道了你的真实身份,也没有关系。你完全可以说“在和保险公司打交道的过程中爱上了这一行,所以决定跳槽过来干这行”。据我所知,保险公司许多员工都曾经是保险客户,在买了保险,特别是出险、理赔之后加深了对保险的理解,从而决定投身这一行。这在业内非常普遍,不是什么新鲜事,具有完全、完整的说服力。

总之,只要你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善的,是真心为顾客着想的,那就没必要死抱着僵化的价值观不放,完全可以灵活一些,务实一些。

反过来说,如果你不这么做,反而会构成“不真诚”。理由很简单,既然你表哥一家已经对杀熟行为有了本能的抵触,那么即便你从头到尾说真话,勉强说服对方,勉强与之成交,他们心理上的芥蒂也依然会存在,甚至会更严重也说不定。不夸张地说,也许在你这里成交之后,他们会越想越别扭,越想越来气,在未来的日子里对这份合约稍有不满就会疑神疑鬼,怪罪到你身上,甚至会中途放弃也说不定。你说,这种情况算得上“真诚”的结果吗?

遗憾的是,任我好说歹说,那个女孩就是不能接受,甚至不能理解我的解释。其余几位在场的年轻人显然也没有被我说服,而是一致力挺女孩的立场,坚持“真诚不可欺”。

我感到很无奈,便问那几个年轻人:“假设,我只是假设,如果你们的某个亲戚得了癌症,你会如实相告,还是会对他说一个善意的谎言,告诉他,他的病没什么大不了呢?”

没承想,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异口同声地跟我说:“如实相告,因为不能撒谎,无论这个谎言是否善意。”

只是,包括那个女孩在内,那天听课的年轻人全部都是职场新人,还没有过试用期。

显然,他们掉进了一个叫作“真诚”的价值观陷阱,而且还陷得非常深,几乎难以自拔。

一句话,“真诚”不等于“幼稚”,“善良”不等于“傻”。这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万万不可混淆。

那么,如何才能规避“真诚陷阱”呢?

需要遵循三个原则:利弊原则、效率原则和成长原则。

先来说说利弊原则。

亦即你的选择,必须对所有当事人都有利,或至少利大于弊。

这就需要你首先搞清楚“利”与“弊”的概念。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弃婴,是被养父母悉心养大的,但是他并不知情,一直以为养父母就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那么,如果你得知了事情的真相,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非要告诉这个孩子真相,那么你的行为到底对谁有利,对谁有弊;抑或到底什么是利,什么是弊呢?

也许你认为“真相”意味着“真诚”,所以这么做对大家都有利。其实不然,告诉那个孩子真相,很有可能只对你自己有利,而对对方不利。你是用对方的不幸身世(尽管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以及对对方幸福人生和美满心理环境的破坏来满足自己的价值观,所以你的行为非常自私,并不“真诚”,遑论“善良”。

看见没有?你的本意是求真向善,可是你的行为却令你适得其反。这就是典型的陷阱效应。

要想规避陷阱,必须正确理解善恶的区分、利弊的异同。而做到这一点,需要你能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而不能过分强调自身立场的正当性。

这就是情商,是职场中人,抑或一个社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共情能力。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案例。

这是许多年前从一本杂志上看到的故事:话说一辆公共汽车靠站,车门打开,上来一对父女。父亲的脸色很不好,仿佛大病初愈。女儿单手挽着年迈的父亲,另一只手扶着车内的栏杆与父亲并肩而立。车内人满为患,异常拥挤,所以几乎无人注意到老人异常的样态。

这一幕刚巧被一位坐在窗边的女孩看到,于是她立刻起身,热情地跟老人打招呼,要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他。

老人一个劲儿地推辞,女孩也一个劲儿地谦让。于是老人不再推辞,躬下身坐在了那个座位上。

没想到,不一会儿的工夫,老人的额头便沁出豆大的汗珠,脸色更难看了。很明显,老人在强忍着什么。

那个让座的女孩并没有很在意,只是本能地以为老人身体不舒服——好在自己把座位让给了他,要不然老人得多受罪啊!

不过,老人的女儿却是一脸的不快,似乎对女孩的善意并没有丝毫感激之情——好在女孩也并不在意。在她心里,给老人让个座是举手之劳,没什么大不了,用不着表示谢意。

未几,老人到站。他颤颤巍巍地站起身,谢过那个让座的女孩,被女儿搀扶着下了车。

下车后,女儿终于忍不住,埋怨起自己的父亲。

原来,老人刚做完痔疮手术从医院出来,在乘公交车回家的路上,发生了刚才的那一幕。本来,他是可以拒绝那个让座女孩的,可他却选择成全对方的好意。

他对女儿说:“现在公交车上有好多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看见老人上车就把头扭到一边装看不见,或者低下头玩手机对老人不理不睬,这股风气很不好。难得遇到一个主动给老人让座的好孩子,我真的不忍心拒绝她……”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一直到今天依然记忆犹新。

现在问题来了。

这个老人的行为是否“真诚”?他用这样的“造假”之举成全他人好意的动机又是否“善良”呢?

相信给出否定答案的人应该屈指可数。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对其他类似的举动不能够一视同仁呢?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