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常见的沟通的陷阱 > 第二章 职场沟通的认知陷阱 哪些认知有错误(第1页)

第二章 职场沟通的认知陷阱 哪些认知有错误(第1页)

第二章职场沟通的认知陷阱:哪些认知有错误

第一节潜台词陷阱

陷阱1:你以为他想听意见,其实那只是“场面话”。

小李辞职了。

得知这个消息,我们都有些吃惊。

要知道,小李可是他们老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外面“挖”过来的人才,是所有公司高层心中的红人,而且进公司的时间也不长,才几个月而已。

没承想,居然就辞职了。

细问之下,才知道缘由:原来,小李跳槽到这家新公司之后,包括老板在内,所有公司高层都希望他能“多提宝贵意见,助力公司发展”;而血气方刚的小李也没见外,果然就是整天“找不足”“提意见”。当然,这是往好听里说,往难听里说,就是天天给公司以及公司里的各色人等“挑刺儿”“找碴儿”。他本以为自己的行为是负责任,“心系所托”“不负众望”,没承想却把公司里的人得罪了个干净彻底,让自己的职场生涯举步维艰。最终所有的压力与不满反而落到自己头上,令其不堪重负,只能被淘汰出局。

他感到很委屈,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没有弄明白职场里的“潜台词”。读不懂潜台词,你在职场中就很难混下去。

不妨解构一下“提意见”这三个字。

无非有以下几种可能:

其一,对方真想听你的“意见”;

其二,对方只是虚晃一枪,本意则是希望听到你的夸奖;

其三,对方只是客气一下,并不想从你这儿听到任何“意见”。

显然,后两种情况与“潜台词”关系最深,即便是第一种情况,也与“潜台词”有莫大的关系。

让我们详细分析一下这几种情况。

假设你是一位著名画家,刚完成了一幅让自己格外满意的作品。这时,一个邻居来串门,看到了这幅画。一般情况下,你会对他说什么?不出意料的话,你会让他“提意见”,对吗?你总不能直接提要求,让他夸自己吧?这多没面子啊!

问题是,如果对方信以为真,真的给你的得意之作提了一大堆意见,你会怎么想?会对对方诚实的表现感激涕零吗?

恐怕不会。更大的可能,你会觉得很扫兴。尽管嘴上客气地应承着,心里却觉得很别扭。

不仅如此。重点在于,当你礼貌地送走邻居之后,那幅几分钟之前还让你欣赏不已的得意之作,似乎不再那么有魅力、那么吸引你,让你觉得那么得意了。甚至你真的会产生“这幅作品到处都是毛病,确实没什么大不了”的感觉(或者说“错觉”)。一气之下,你也许会彻底毁了这幅画也说不定。

看见没有?这就是“提意见”引发的悲剧。可这依然不是真正的重点。还有一个真相隐藏其中:那个提意见的邻居,其实是勉为其难提的意见。他本来觉得那幅画相当不错,发自内心地欣赏,而且对于绘画,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外行,本来也提不出什么像样的意见。只不过既然画家本人开了金口,让他“多提宝贵意见”,他也实在难拂对方的“心意”,只好勉强提了几个“意见”。

换言之,这个邻居“提意见”的举动,本来是想讨好你来着,结果反而马屁拍到马蹄子上,把整个事情搞得一团糟。

这就是典型的不懂心理学、不懂“潜台词”惹的祸。

所以说,有的时候别人让你提意见,恰恰是为了让你夸他。这是非常经典的“潜台词”表现,一定要心知肚明、思维敏捷,做出及时而正确的反应。

说到这儿,想起了一个案例。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实事。

那还是我留学日本期间,某年暑假回国探亲,一个中科院下属单位的朋友邀请我去他们单位坐坐,顺便给他们那儿的后辈“指点指点”。

他介绍我认识了一位他们单位的新员工,一个毕业于北京外交学院日语专业的高才生,再三恳求我能在日语公文写作方面指导一下这个年轻人。盛情难却,我便将自己写好的一篇日语公文交给这个职场新人,并没有说太多话,只是希望他“提提意见”。这本是我客气的说法,本意是希望他“学习一下”。没承想这个年轻人却当了真,把我的文章拿回去后彻头彻尾地修改了一遍。当我看到这篇“修改稿”时,顿时哑然失笑:那两张A4纸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红字和涂改的痕迹,真是面目全非啊。而且重点是,他把我的“日式日语”全部改成了“中式日语”。尽管也能看懂,却幼稚至极。我能理解他的好意,也能感觉到他的勉为其难,只是对他的情商之低彻底无语。

显然,在那样一个高手扎堆、人才过剩的环境里,这个年轻人的职场生涯一定会充满坎坷,令人忧心。

有些人可能不大同意我的说法,会觉得这样的活法太累,而且效率太低。他们也许会这样说:“我想贯彻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自己活得舒服一点、自然一点。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只想同彼此相处都觉得很舒服的人共事,如果不是这样,那还是敬而远之,不做同事为好。”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