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沟通的七大技巧 > 第五节 暴力陷阱 善待暴力(第1页)

第五节 暴力陷阱 善待暴力(第1页)

第五节暴力陷阱:善待暴力

陷阱5:暴力就是暴力,不存在是否“善待”的问题。

沟通的本质是暴力。解决沟通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消灭沟通。

但是,世界上是否存在一种绝对不能乃至绝对不应消灭的沟通呢?

答案是肯定的。世界上存在这样的沟通,前提是要为它的暴力本质定性。

还是那句话,任何沟通必然或多或少地伴随着暴力,绝对的“非暴力沟通”是不存在的。因此,如果沟通本身能够或应该存在,其暴力属性必须得到有效的处理或控制。

具体来说,就是要将沟通的暴力本质定性为正义的或善意的。亦即“正暴力”或“善暴力”——在这种情况下,“沟通”可以或应该存在。

显然,与其对应的两个词是“负暴力”和“恶暴力”——在这种情况下,应最大可能消灭“沟通”。

区分暴力属性的方法无非两种:一曰“程度”,一曰“性质”。

其一,程度。

这一点很好理解。当暴力的程度低于某个标准线的时候,“负、恶”属性就会极大地缓解,尽管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其“正、善”属性也会相应增加,但至少这种暴力程度的沟通是可以被接受的。

其二,性质。

暴力,亦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这就意味着,即便是剧烈的暴力,依然有可能是正义的,具备这种程度的暴力的沟通也是可以被接受乃至被鼓励的。

举几个例子。

批评、争吵与警告。这几种沟通形式的暴力程度显然都不低,在日常生活中却比较常见。

不否认这些沟通方式中有许多糟糕的例子,可是正面的案例也不少。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比如说争吵。这几乎是中国人最常见的一种沟通方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沟通一旦演变成争吵,便会立刻偏离方向,极难修成正果。不过,是否能拿出结果有时并不那么重要,争吵的过程本身也许更有意义。换言之,人们有时需要争吵一下。不为达成什么共识,只为发泄郁气、表明立场或捍卫权利。在这种情况下,争吵就有可能是有益的。它非但不会破坏人际关系,相反有可能会增进人们之间的了解,强化乃至升华彼此的感情,起到情感润滑油或催化剂的作用。

所谓“不打不相识”“小吵怡情”“打是亲骂是爱”等说法,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不过,争吵这个东西是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便会伤人害己。

本来想“不打不相识”来着,结果真打起来却成了冤家仇人;本来想“小吵怡情”来着,结果真吵起来却变成“大吵伤身”;本来想“打是亲骂是爱”来着,结果真打骂起来却弄成家暴、离异……

这样的场面,在现实生活中可谓家常便饭。

可见,给争吵附上“正”和“善”的属性绝非易事,委实得花费一番心思。

再来说批评。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批评既是一种暴力,也是一种权力。而且这种权力普遍存在于人际关系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角落,并常常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比如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家长对孩子……尽管表面上看似只有前者批评后者的份儿,实则不然,在某些情况下,后者也有批评前者的权力。换言之,批评只有对错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只不过,在具体操作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技巧罢了。

总之,在“正确”遇到“错误”时,“批评”至少是一个可选项,这一点毋庸置疑。

那么,批评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许多人认为批评是为了“教育”,是为了让犯错的人知错、改错。其实,对于批评来说,“改错”这个目的也许能实现,但“知错”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伪命题。

理由很简单。除了极个别的案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知错”这件事都无须通过“批评”的手段去做。大多数人会在犯错的第一时间知错,且既然已经知错,必然也会产生一定的改错动机。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说批评有时依然是必要的呢?

是为了惩罚。通过惩罚进一步增加犯错的成本,从而进一步强化改错的动机,激发改错的行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