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种做法也让他付出了一些代价。由于这个弯子转得太快,有些客户流失了,有些单子没搞定。为这个,牛力没少挨老板骂。好在保住了头上的乌纱帽,又搞定一个困扰自己许久的大问题,所以牛力对接下来的业务进展反而充满信心。
所谓“长痛不如短痛”“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对这两点,牛力可是体会颇深。
没过多久,“装傻”这招又帮了牛力另一个大忙。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个客户购买了他们店最贵的商品之一——一把价值数万元的电动按摩椅,结果因为一点点小毛病便要求退货并赔偿他的经济和精神损失。这位客户狮子大开口,要求的赔偿金额几乎可以另买一把同等档次的按摩椅。关键在于,这把按摩椅已经卖出去近半年之久,不要说赔偿,即便是退货的要求也绝对太过分了。显然,这是一位难缠的问题客户,其行为有明显的讹诈嫌疑。
下属员工抵挡不住,只能再一次把牛经理请出来面对这位客户。
牛力把客户请到自己的办公室,恭恭敬敬地倒杯水、递根烟,然后做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架势。对方打开话匣子,开始滔滔不绝地历数这次“不愉快的购物经历”带给他本人及其家人的困扰,并重申了那个“狮子大开口”的赔偿要求。
等客户絮絮叨叨地数落完,激动的情绪稍显平静之后,牛力不慌不忙地开了腔:“您提到自己和家人受到了精神困扰,能出示这方面的医疗证明吗?”
对方似乎有备而来:“这是一种精神刺激,没必要出示什么医疗证明。难不成还非得气出个好歹来,气成神经病你们才给赔偿?”
牛力道:“您别误会,不是这个意思。只是我从来没经历过这种事,完全没经验。您稍等会儿啊,我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言罢,牛力不等客户做出反应便打开桌上的电脑,开始认真查询“精神损失与赔偿”方面的信息。
一边查,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哦,是这么回事……哎,怎么会这样呢?……”
转眼间,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客户开始有些不耐烦,不断地催促牛力:“你到底要查多久啊?还得让我等多久?”
牛力答:“您别着急啊!您的事情我们高度重视,一定会严肃对待,绝不能糊弄了事。这不也是为您负责的表现嘛!”
客户一时语塞,只能再等。可是左等右等,牛力始终不给自己一个说法,无奈之下只能退而求其次:“这样吧,不用你们赔那么多钱了。你们给我换一把新的按摩椅就行!”
牛力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回道:“是这样,您这把按摩椅呢,确实在一年之内我们是免费保修的,可是以旧换新的业务我们暂时还没有开展。毕竟您这把椅子已经用了小半年了,修,完全没问题;换,确实不大可能。”
客户一听便急了眼,又开始絮絮叨叨地数落起来。
牛力道:“这样吧,我们看看情况。如果您的按摩椅故障确实是产品质量问题,我破个例,给您换个新的;可如果这个故障与产品质量无关,我们就只能负责修,而不能换了。您看行吗?”
无奈之下,客户只能同意。
牛力把负责售后服务的员工叫到办公室,当着客户的面给自己讲述产品的维修情况。这位员工开始详细介绍相关产品知识和技术细节,牛力边听边认真地做着笔记,时不时还会拿起产品的说明书逐字逐句地看,看不懂的地方随时提问,一副认真“学习”“研究”的样子。
那位问题客户越发焦虑、着急,可对方认真而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又令他无法发作。终于,他耗尽了自己的耐心,缴械投降。接受了“只修不换”的结果。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鏖战,牛力终于拿下了这场艰难的谈判。
这要搁以前,这样的场面势必会勾起牛力强烈的炫技冲动。他会使出浑身解数,让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口才来个总爆发,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上几个小时。可他越是这么做,便越容易将自己的软肋暴露给对方,给对方留下攻击自己的豁口。所谓“言多必失”就是这个道理。可是如今牛力一本正经地装起傻来,客户反而没了脾气,在无聊至极的等待中耗完自己的耐心,最后只好偃旗息鼓、打道回府。
牛力再一次用装傻的本领渡过一个难关。
这个案例很有代表性。许多人往往会有一个误解,认为沟通,尤其是针对敏感、艰难话题的沟通,应该是“聪明人之间的游戏”。殊不知,当大家都是聪明人的时候,有时沟通的进行反而会更艰难、更残酷。因此,在沟通的过程中适时、适当地“装傻”,反而是一种真正聪明的行为,会更有利于沟通的进行,更有利于预期结果的达到。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装傻这种行为会使对方产生轻敌思想,更容易放松警惕,暴露自己的软肋,让你有可乘之机。
不仅如此,装傻还会改变沟通的节奏和主导权,为沟通创造出更多的回旋余地和发挥空间。这样一来,沟通的节奏和主导权便会向装傻的一方倾斜,使其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沟通目的。
总之,装傻是一种四两拨千斤、以退为进的有效沟通手段。尤其是在对方攻势猛烈,让己方难以招架,或者对方对己方的价值取向预期异常明确,所有的攻击方向过于锁定某个特定目标时,这一招的效果格外明显。
不过,有一点要特别注意:装傻的时候态度务必认真,一定要让对方发自内心地认为你的“傻”是真的,而不是装的。否则有可能激怒对方,让局面越发不可收拾,导致“弄巧成拙”的结果。
切实理解和掌握这一沟通技巧,对于那些喜欢在沟通中“炫技”的人具有特别重要、特别现实的意义。
不夸张地说,“炫技”是一个人在沟通中能够体现出的最大毛病,且没有之一。理由很简单:一旦陷入炫技的窠臼,人们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忘记沟通的最终目的,变成“为了表现而表现”,“为了炫技而炫技”。这样一来,本来可以轻松达到的目的及顺利结束的沟通,反倒会节外生枝、陡生变故,让唾手可得的结果渐行渐远、充满不确定性。
换言之,炫技最大的命门在于“无事生非”“无法结束”。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由于炫技反而变成新的问题;本来可以见好就收、及时结束,由此锁定胜果,由于炫技反而会拖延时间,让煮熟的鸭子飞掉。
归根结底,对于喜欢炫技的人来说,让自己说个痛快,在人前显显威风,获得成就感,满足虚荣心是第一位的,达到预期的沟通目的则是第二位的。问题在于,两者兼得固然皆大欢喜,可是顾此失彼、因小失大就是得不偿失了。
因此,炫技的毛病一定要改。如果你想炫技,想获得虚荣心的满足,那么,为沟通圆满收官,在沟通中最终胜出才是真正值得“炫”的技,真正能满足虚荣心的结果。
这才是事物的本质,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