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沟通有哪些技巧?如何运用? > 第五节 拒绝陷阱(第1页)

第五节 拒绝陷阱(第1页)

第五节“拒绝”陷阱

陷阱5:你以为“不擅拒绝”是软弱或善意的表现,其实你是被套路了。

与“身份陷阱”有关的另一个职场沟通领域的陷阱,叫作“拒绝”陷阱。具体点说,就是明知某个建议或事物对自己不利,却无法明拒或婉拒,只能违背自己的心意勉强接受下来,任由于己不利的事发生。

这种现象在职场中绝不鲜见,许多人都为此深感苦恼,却鲜少有人认真、细致地剖析过这一现象。所以今天,不妨详细聊聊这码事。

也许有人认为,容易掉进“拒绝”陷阱的,都是一些性格怯懦的人。其实不然,这个陷阱具有相当强的普适性,绝大多数人都很难摆脱其纠缠。

因为这个东西与人性有关,与人们的“身份”,也就是每一个人的社会定位、社会属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亲密度、利益纠葛有关。

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关系无非有三种:生人、熟人、半生不熟的人。

随着熟识度的不同,“拒绝”这件事的难度依次递增:生人最容易拒绝,熟人次之,半生不熟的人最难拒绝,也最容易掉进“拒绝”陷阱。

那么,半生不熟的人哪里最多?

职场。只有职场。所以一般来说,“拒绝”陷阱最容易发生在职场环境中。

很多人可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职场中的同事天天见、天天处,怎么可能是半生不熟的人?

殊不知,“天天见”“天天处”与“熟”之间常常是两码事。同事之间在工作上的联系也许会很紧密,但在私人情感方面则很有可能只是泛泛之交,所以是半生不熟的人。

当然,不否认同事之间也会存在“准熟人”或“熟人”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身份”与“拒绝”的关系依然成立,亦即随着同事间“熟”的程度递增,“拒绝”的难度会相应递减。

总之,拒绝街上的路人不难,拒绝老公、老婆也不太难,而拒绝单位的同事或上司则是难上加难。这是大概率事件。

有人也许不同意:谁说熟人好拒绝?熟人更难拒绝好不好?比如说一个铁哥们儿跟你开了口,你怎么好意思拒绝呢?

我要说,如果你觉得很难拒绝,说明你和那个哥们儿之间还是不够铁,不够熟,还是没有熟透、熟烂。否则,“拒绝”这个事儿绝不可能那么难。

还是那句话,之所以存在“拒绝”陷阱,与身份及和身份相关的利益纠葛有关。说白了,就是对后果的担忧所导致的身不由己现象使然。正是由于“拒绝”的后果不可知、不可控,人们才会不由自主地掉进这个陷阱。反之,如果后果可知或可控,则不存在所谓的“陷阱”问题,因为你原本就不能拒绝。即便不情愿,也必须接受;抑或即便拒绝,你也能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可以相对坦然地面对和处理后果。这依然与“陷阱”无关。

重点是,“拒绝”陷阱本身可以预知却极难预防,大多数人几乎都是眼睁睁地看着面前的陷阱跳进去的,尽管他们并不情愿这样做。

可见,解决职场“拒绝”陷阱问题,已然刻不容缓。

那么,思路在哪里呢?

有三条思路:

第一条:切忌生硬。

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一定要学会拒绝。但大多数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往往偏于强硬,甚至是生硬。

没错,涉及陌生人,涉及原则问题,涉及危险度极高的事物,生硬乃至强硬的拒绝是必要的。可是不要忘了,你现在面对的是自己的同事,甚至是上司。对这些人你不适合用过于生硬或强硬的态度对付,那样做会破坏你的职场环境,对你有百害而无一利。

因此,强行突破不可取,一定要运用智商和情商,巧妙地解决问题。

第二条:打乱节奏。

那么,如何做才能巧妙地避开陷阱呢?

其实有一个绝招,每个人都用过。

那就是找个借口,并尽量把情况描述得逼真一些,严重一些,紧迫一些,让对方主动知难而退。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推你进陷阱的人往往也会用这一招。他们也会把情况描述得很逼真、很严重、很紧迫,从而逼你就范。所以,你的描述要尽量压过对方的描述,或至少保持对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目的,让自己全身而退。

这个招数人人都熟悉,可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是会不断地掉进陷阱呢?简单。内疚感。总觉得这样做有些不合适,不够光明磊落,所以会产生负罪感,不到万不得已轻易不用这招。

其实完全不必如此。你不妨换个思路考虑问题。那就是,与生硬的拒绝相比,这种做法反而更柔性,更富人情味,充分地照顾到了对方的面子。换言之,这是善意的谎言,并不会挫伤你善良的天性,恰恰相反,这样做只能给你的善良加分。

那么,对于那些已经不慎掉入陷阱的人来说,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爬出来呢?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