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沟通陷阱电子书 > 第二节 你要装傻(第1页)

第二节 你要装傻(第1页)

第二节你要装傻!

陷阱2:职场中越聪明的人越吃得开。

说到职场中的做人标准,恐怕没有人能躲开“聪明能干”这四个字。

没错,职场喜欢聪明人,可真正的聪明,往往不是一种表象,而是一种内涵,或者说是一种效果。

换言之,越聪明的人,可能表现得越傻、越低调。而太过聪明、锋芒毕露的人,则很有可能掉进“聪明陷阱”,反而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

是谓“大智若愚”。

“树大招风”“出头的椽子先烂”。在职场中风头太盛,容易遭人嫉恨,显然弊大于利。这一点尽人皆知,不再赘述。在这里,我想聊聊另一个话题,亦即职场中的“能量守恒”或者说“能量零和”现象。

无论是职场还是家庭,任何固定场景(或空间)中的人际关系,都存在一个异常诡异的规律,亦即“能量守恒”或“能量零和”现象。

如果把“聪明”和“勤快”视为一种能量资源,这些资源在某个固定空间中的总量往往是一个定数,不大可能因这个空间中的某个或某些人的主观意愿或客观努力而改变。

说白了就是,有人聪明,便一定有人傻;有人勤快,便一定有人懒。

顺便说一句,这种“能量守恒”或“能量零和”现象,在某一个个人身上也会有所体现。比如说生活中聪明勤快,工作中愚笨懒惰;抑或工作中聪明勤快,生活中愚笨懒惰。相信这种情况,许多人也会深有感触。

这是题外话,点到为止。这里我们重点聊聊职场中的“能量守恒”或“能量零和”现象。

重点在于,职场中的这种现象并不一定是自然匹配的结果,而是一种零和博弈的产物:对方的傻,是由你的聪明造成的;对方的懒,是由你的勤快惯出来的。反之亦然。

所以,“能量零和”现象的另一层解释就是:在一个固定的空间中,有人变聪明,就一定有人变傻;有人变勤快,就一定有人变懒。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既然职场也符合这个规律,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聪明或都傻,那么,让谁聪明才是更好的选择呢?

是上司,还是下属?是高管,还是普通员工?

相信聪明如你,此时一定脱口而出了:当然是后者!

没错,是这样。职场中真正应该聪明能干的,绝不应该是上司,而是下属。绝不应该是精英,而是普通人。只有这样,团队的执行力和战斗力才是最强的。

遗憾的是,现实总是那么骨感,那么讽刺。在绝大多数职场中,往往最聪明、最能干、最勤快的那批人,是上司,是高管;而下属和基层员工,则是那些最愚笨、最窝囊、最懒惰的人。

这样的团队,会有什么样的效率表现,不用我说你也猜得出来。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事,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越是上司,越是领导,便越容易掉进一个陷阱,亦即“聪明陷阱”或者叫“牛掰陷阱”。他们往往认为,既然是上司,是精英,就必须拿出与自身地位相匹配的素质和表现来,否则就是有辱身份。换言之,上司和领导必须聪明,必须牛掰。这才有面子,像一个上司和领导的样。殊不知这种想法蠢不可及,往往会把上司们置于极其被动、极其尴尬的境地。

讽刺的是,一方面,他们无视“能量守恒”或“能量零和”规律,一味地追求让自己显得更加精明强干,处处要比下属强这样一种客观结果;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对下属的无能表现极为光火,不但不停地埋怨、训斥,甚至号称自己为让下属聪明起来耗尽了心力。

没错,他们也许确实费心费力地做了让下属聪明起来的努力,可治标不治本。只要他们继续垄断聪明的权利以及牛掰的荣誉,而不愿把这些权利与荣誉让渡给自己的下属,那么他们的下属便很难真正聪明起来。

所以,根据“能量守恒”或“能量零和”规律,让下属真正聪明勤快起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上司变傻、变懒。

举两个真实的例子。

牛力是我的好朋友,在一家销售高档智能家居的公司上班,任职业务部经理。小伙子三十出头,精力过人、口才了得,是一位业务干将。由于业绩突出,进公司一年有余便被老板破格提拔,揽下了业务经理这个肥差。

新官上任,自然要好好表现一番。在最初的几个月里,牛力的敬业精神可谓发挥到了极致。在管理方面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自不必说,连手下员工的日常业务谈判基本上也由他本人一手包揽,几无他人插手的机会。时间一长,下属员工也便习惯了,一有客户上门,说不过三句话便将客户“甩”给经理,自己则站在一边乐享其成。显然,这时的牛力面临了下属“吃白食”的局面,而这种局面则是由他自己造成的。刚开始,牛力还不以为意,甚至有点沾沾自喜,觉得公司的业务(业绩)由自己一力支撑是一件颇为荣耀的事情。可久而久之,便有些吃不消了。不但体力上吃不消,心理上也有点吃不消。他有些不高兴,向下属发牢骚:“凭什么我整天累得跟死狗似的,而你们却舒舒服服地拿钱?你们的工资奖金是不是该分我点?”下属则嬉皮笑脸地“奉承”他:“谁让您比我们能干呢!能者多劳嘛!所以您是领导,我们是普通人。遇到您这样的领导是我们的荣幸,您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感恩!”

牛力没脾气,遂找我问计。我跟他说:“这事简单,你只需要学会两个字就行——装傻。”

他表示不解,我详细解释了一番,他才将信将疑地得计而去。

打那天起,牛力开始有意识地往幕后躲,主动将下属员工推向前台。员工们很不适应,还是会不自觉地将客户“甩”给牛力;客户们也不适应,总会指名请牛力出面,否则免谈。理由很简单,客户也不傻,他们知道牛力手里的谈判筹码要远胜普通员工,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多费道手续和员工纠缠,而不是直接面见经理,一举搞定呢?

特别是关于价格的谈判,由于这个话题敏感度极高,直接和领导谈,显然更容易得到实惠。客户们明白这个道理。

于是乎,牛力只得出面,再次面对客户。只不过这时的牛力与以往不同。以往的他,那可是巧舌如簧、滔滔不绝,恨不得把死人说活、活人说死;而此时的牛力则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拙嘴笨舌不说,连许多常识也忘到九霄云外。

面对这样的牛力,客户不理解,员工也很惊诧。可牛力却不为所动,将装傻进行到底。一来二去,客户们也便放弃,将注意力重新转向一线员工;员工们也没脾气,既然失去靠山,一切也就只能靠自己。这样过了两三个月,曾经一度让牛力头痛不已的大问题终于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他终于有了一支具有较强战斗力的团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