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沟通中的方法和技巧 > 第四节 说好话与说坏话(第1页)

第四节 说好话与说坏话(第1页)

第四节说好话与说坏话

陷阱4:好话当面说,坏话背后说。

在人们的日常沟通中,“说好话”还是“说坏话”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与此同时,“当面说”和“背后说”,其性质与影响也极为不同。

首先,人们都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这是人性;其次,人们都喜欢好话“当面说”,都讨厌坏话“背后说”,这也是人性;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是“好话”还是“坏话”,是“当面说”还是“背后说”,人们对这些“话”的反应往往与这些“话”是否真实无关,这依然是人性。这就意味着,即便你说的话不真实或不那么真实,可只要是“好话”,只要是“当面说”,被说的人就会很高兴;反过来说,哪怕你说的话是完全真实的,可只要这些话是“坏话”,而且是在“背后”说的,被说的人就会很反感,甚至很愤怒。

以上,是大多数人对人性的看法。是否正确,以及哪里正确、哪里不那么正确暂时放在一边,至少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了解人性,对沟通实在是太重要了。

特别是面对一个极其敏感、极其艰难的沟通话题时,巧妙地利用人们对“好话”与“坏话”的心理反应规律,往往能收到奇效。

显然,越是敏感与艰难的话题,越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坏话”。尽管你可以把这些话说得很委婉,可只要这个话题的本质不变,你的话给对方造成的心理冲击基本上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不过,因为这样便隐而不发,甚至一忍再忍也并非上策。相反,这样做会让你心中淤积的不满和怨气越发膨胀,当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喷薄而出时,其后果更加难以收拾。所以,有些话甭管多难听,甭管会引发对方何种程度的警惕和反感,该说也还是要说,而且越早说越有利。

当然,这样做的结果也完全在意料之中:即便对方很不高兴,可碍于你的面子,依然会皮笑肉不笑地敷衍你一下,给你一个还算说得过去的答复。

你可以轻易地想象出来对方接下来会怎么做。没错,不出意料的话,对方会将你们达到的“沟通成果”抛到一边,完全不以为意,照样我行我素,好像一切都不曾发生过。

对于这种情况,你能做出的反应也无非是以下几种:

其一,义愤填膺地找对方理论。

其二,再忍耐一段时间,期待对方良心发现,改弦更张。

其三,彻底放弃,任由对方继续任性,不再纠结此事。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么结果也很好预期:无非是又一场“大战”,双方彻底撕破脸,从此开始互相针对,陷入长期“冷战”局面。

第二种情况的结果也不难猜测:无论你忍耐多长时间,对方也不可能良心发现、改弦更张。因为从一开始,你就已经得罪了他。他没和你撕破脸,仅仅是给你面子而已。你还想“得寸进尺”地给他提更多的要求,那也实在是太不识趣了。

显然,第三种情况尽管看似无奈,却似乎是相对而言最好的办法:你也省心,对方也省事。无非是你“内化(内部化解)”了自己心中的郁闷和痛苦而已。对方则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不过,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以上三种情况都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它们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何止没能解决,有些问题反而更加表面化、更加恶化,甚至还制造出许多新问题。

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让问题得到一个大体圆满的解决呢?

当然有,而且操作非常简单。

你可以这样做:当你坦率地当着对方的面端出那个敏感话题,而且只得到一个敷衍的结果之后,你不妨暂且隐而不发,不要贸然找对方理论。当然,也无须忍耐和放弃,只需做几回下面这个小动作即可:背着对方说一些对方的好话,而且务必让这些话传到对方的耳朵里去。

如此反复几次,必能收到奇效。

总结一下。这一招可以用十个字来形容:当面说坏话,背后说好话。

没错,“坏话”这东西最好不说,可如果必须说的话,要尽可能地当面说;反之,“好话”这东西可以尽量说,但“背后说”比“当面说”的效果更好。

理由很简单:当面说的好话,尽管也非常悦耳,令人心情愉快,却容易触发人们的警惕之心(让人觉得不大真诚或别有用心)——这个人很明显在讨好我,他有什么目的?对我有什么所求?反之,背后说的好话则有完全相反的效果——看来这个人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我、尊敬我,真让人高兴!

坏话也一样。当面说的坏话,尽管不悦耳,可起码真诚——这个人敢当着我的面说这些话,至少没有什么鬼心眼、坏心思。反之,背后说坏话则有完全相反的效果:这个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心机不少,人品不好,今后要格外小心!

遗憾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操作往往是相反的,大多数人都是“坏话背后说”“好话当面说”,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是反人性的,其效果必然适得其反,让局面更加糟糕。有趣的是,这种反人性的做法又在某种意义上合乎人性:正因为知道对方不喜欢听坏话,所以才“背后说”,以此避免给对方造成直接的伤害;同理,正因为知道对方喜欢听好话,所以才“当面说”,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取悦对方——看见了吧?其实大家都是好心,都想让事情更圆满一点,可偏偏人算不如天算,最后的结果让彼此都不满意。

举一个真实的案例。

有一个朋友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的母亲姓刘,是一个退休教师,被一家私营儿童课外辅导机构聘用,在那家机构给学龄前儿童教授数学课。

这个刘老太太脾气极倔,是那种特别喜欢较真、嘴上不饶人的人。也许是长年执掌教鞭落下的职业病,她凡事都要讲死理,且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地说服乃至教育他人。换言之,就是好为人师,无论如何都要占上风,不能落下风。哪怕去菜市场买菜,但凡觉得某个商家缺斤少两或价格不公,也要和人家理论上个把钟头,直到对方认输赔罪方才罢手。

可在那家新入职的培训机构里,向来争强好胜的刘老太太却遇到一个“硬茬儿”,闹了不小的矛盾。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